第一辑
难忘军旅
战争回忆
越南宋化铁路桥保卫战
这是一段艰难困苦的岁月,这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为了支援友好邻邦越南民主共和国的抗美救国正义战争,从1965年到197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高射炮兵、工程兵、铁道兵、通信兵、后勤保障等援越部队,先后分批轮流秘密出国,赴越南北方,执行协助防空作战、援建国防施工、铁路、公路,打破美军海上封锁等任务,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为了保密,他们不仅当时不得与家人和亲友通信,甚至归国后长时期不得谈及这段辉煌的经历。
我就是他们中的一员。1965年8月,时21岁、有4年军龄、刚担任广州军区某师政治部宣传科新闻干事的我,受命随高炮609团人越。该团保卫宋化铁路桥严惩美国空中强盗和团长程玉山、政委李万安、参谋长黄锡森等烈士血洒越南的英雄事迹,令我终身难忘。
履行国际主义崇高义务
参加援越抗美正义战争
1965年7月下旬,我正在广东省惠阳县采访我师部队在东江畔进行武装泅渡训练的情况,忽然接到领导电话通知,要我迅速赶到中越边境的广西宁明县,找高炮63支队(师)609团报到,随他们去越南,我的任务是搞战地报道。
我8月2日赶到宁明时,609团也是刚到不久,正在进行战前动员。部队以毛主席著作为依据,以白求恩大夫为榜样,向干部战士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思想教育。在干部大会上,团政委李万安讲述了参加援越抗美正义战争的重大意义:
自1954年7月越南独立、1955年1月法军撤离后,美国即取代了法国的地位,积极扶植南越儡傀政权,并于1961年5月,由美国出钱、出枪、出顾问,由南越军队打头阵,大打“特种战争”,妄图以军事、政治和经济相结合的办法,迫使越南共产党领导的“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人民武装陷于孤立无援的境地,从而达到“竭泽而渔”的目的。没想到打了3年,人民武装力量共歼敌 22 万余人,其中美军3500多人,解放了南越4/5的土地和2/3 的人口,逐步形成农村包围城市的有利态势。在越南人民的沉重打击下,南越伪政权摇摇欲坠。在这种情况下,从1964年6月,美国投入大量兵力,直接参与作战。8月15日,悍然派出64架战机公开轰炸(空袭)越南北方。并从1965年3月21日起,每天都进行轰炸,开始了所谓“南打北炸”的局部战争。“北炸”起初是集中轰炸北纬20度线以南的地区,逐步扩大到越南和中国的边境地区,重点是南下交通线、机场和防空设施等目标,空袭规模由每天出动三四十架次增加到240架次。4月初越南民主共和国向我国求援。中共中央于4月12日发出《关于加强战备工作的指示》,号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在思想上和工作上准备应付最严重的局面,要发扬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尽一切可能支援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国斗争。《指示》发出后,我军开始组织以工程兵和高射炮兵为主体的援越部队赴越南北方。先期抵达的工程兵已开始施工。
战前动员有效地提高了干部战士的国际主义觉悟。我随李万安政委到二营的连队去参加讨论会,听到不少战士表求决心:第一,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要像白求恩那样,为世界劳动人民彻底解放奋斗到底;第二,要随时准备到最需要的地方去,直接参加反侵略的正义战争。必要的时候,就像白求恩和抗美援朝烈士那样,献出自己的生命!李政委听后,高兴地说:“这两条虽然是个别连队提出的,但整个部队的认识水平,确实都达到了这样的高度。”
609 团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组建的,有丰富的对空作战经验,也有同兄弟国家人民友好相处的经验。从朝鲜回国后,他们先是在东南沿海执行防空任务。后来,划归武汉军区领导。这次他们调来广西,暂归广州军区指挥。团队拥有轻便灵活的37毫米口径的高射炮,还有两个双管、三管的高射机枪连队,这样的火力装备当时在我军不算落后,但同美军相比就差得远了。美国空军使用的飞机的速度、强度、航程、载弹量、电子设备等,都比侵朝战争时期有很大发展,十分现代化,尤其是F-4C飞机,更是60年代新投产的高速战斗轰炸机。我高炮部队与抗美援朝时期相比,虽有所改进,但对付方向、速度、高度变化大的战斗轰炸机,仍有很大的困难。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老炮兵”程玉山团长在连、营长联席会议上指出:敌我之间有长有短,要避敌之长,击敌之短;避我之短,扬我之长。美国空军是相当先进的,他们的飞机大、快、准,这是人家的优势。短处是有些笨,高空性能强,低空飞差劲些;战场现实是,它要轰炸地面目标就必须降低高度。据此,我们从实际出发,扬自己的长,发挥手中武器小、巧、灵的优势,以小打大,以灵制快,以巧制准,而且用近战夜战的战法来打低空、俯冲的高速飞机,一定要把敌机打下来。而我们绝不能被敌机所击中。程团长最后斩钉截铁地说:“总之,一句话,叫做趋利避害,理解了这句话,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都可以利用起来,一定能打胜仗!”
8月3日晚,广州军区炮兵政治部主任王居义率军区战士杂技团来 609团驻地慰问演出。全团官兵沸腾起来了,大家心里明白,很快就要开赴打击美国侵略者的战场。
克服自然环境带来艰困
耐心待机惩治美国飞贼
8月5日上午9时,高炮609团随同支队部,浩浩荡谊关,进入越南民主共和国。
高炮63支队是我军最早赴越的部队之一,下辖4个团,其中607团是85高炮团,其余3个团(608团、609团、628团)都是37高炮团。支队的任务是保卫从友谊关到河内铁路线和公路线的通畅,以便我国援越物资的安全运输。
友谊关到河内的铁路线有220多公里长,沿线有大小车站近20个,桥梁近50条,机场2个。要保护这么多的目标不受美机轰炸的破坏,任务十分艰巨。更重要的是,不仅要很好地完成防护任务,而且要更多地歼灭来犯的美国空中强盗,打出军威,打出国威。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呢?广州军区炮兵副司令员刘占荣、63支队长范振声、支队政委杜河堤率各炮团军政领导顺河(内)友(谊关)铁路沿线观察,一致认为美机的空袭目标主要会集中在从凉山到北宁这一线。因为凉山靠近我国,北宁靠近河内。河内有许多外国使馆。对于冒犯我国领空或伤害别国人,美国多少还有些顾虑。所以主要攻击目标是这一线的中段,即温县、宋化、有陇、克夫等车站和桥梁相对比较集中的地方。经过请示总部,4个高炮团分别驻守在上述4个地方。
609团入越后穿越南人民军灰蓝色军装.没有戴领章帽微。按支队部署,驻守在宋化站附近,负责保卫铁路、公路、桥梁和车站,重点是保卫宋化铁路桥。各个高炮连按营建制分片驻在护卫目标周围的山麓丛林中,团指挥所则设在离宋化铁路桥不远的一个较高的山头上。
宋化铁路桥是一条横跨两座山山谷河流的钢筋水泥桥,长336米,宽27米,有5座桥墩。同一些著名的大桥梁相比,它一点都不起眼,但它却是连接中越的大动脉,河友铁路线中段的要害江桥,一旦受破坏,全线立即中断。正因为它具有如此重要的战略地位,支队才将曾在抗美援朝中护江桥立大功的609团放在这里。
8月9日,全团各炮连的作战阵地修筑完毕,随时可以投入防空战斗。没想到首先向我们袭击的,却是自然界的“天敌”。越南北方夏天,气候十分潮热,守在阵地上的干部战士,都被火热的太阳晒得面色黝黑,大汗淋漓。部队住的是草棚和帐篷,到中午时分,帆布帐篷里气温高达45℃以上,根本无法存身。因为整天被汗水沤着。衣服烂得很快,不少干部战士得了皮肤病,痛痒难耐。早一夜稍微凉爽些,又要警惕毒蛇、蜈蚣、蚂蝗、蚁虫的攻击。越南丛林中的蚁虫,是在国内生活中从未见到的。它种类繁多,形状怪异,无孔不人,防不胜防。再密实的蚁帐,也无法抵御它们。被它叮咬后红疱肿大痛痒难忍。还有一种肉眼难以看清的小黑虫,粘在人的腿上、胳膊上、脸上和头发当中,等你用手掌拍打时,被叮咬的地方已是血迹斑斑;另有一种蚊虫似乎更适应声响,战斗激烈时,阵地上炮声隆隆震天动地,驱赶着周围一切飞禽走兽,而这种蚊子越是声响轰鸣的地方聚集得越多,炮手和观察员常常受到它们重重包围,搅得心慌意乱,咬得烦躁不安。至于蛇,则是大模大样地行走在丛林中,我们下脚随时可踩,举手可抓。为了对付毒蛇,我们手头上常常带着一根实心细竹,行路和行便,都以“打草惊蛇”之举而防蛇的偷袭。还有蚂蝗、蝎子、蚂蚁等等,太多了。这些昆虫和动物还是疟疾、钩端螺旋体、脑炎等疾病的传播媒介。所有这些热带、亚热带疾病,时常威胁和侵害部队干部战士的身体健康。还有那漫长的雨季,炎热潮湿的天气,缺乏新鲜蔬菜供应,给人带来高度疲劳和极易染病。这一切,对于援越部队的每一个人都是极为严峻的考验。609团经受住了考验,不仅没有非战斗减员,而且在战胜虫咬、疾病等方面有许多创造性发现。
战地生活是艰苦的,然而最令干部战士恼火的不是生活的困难,而是长时间的备而不战,打不上仗。从8月中旬开始到9月中旬末近40天里,一直没有发生战斗。经常有警报传来,说敌机已经不远,大家都站到战斗岗位上。有时甚至是“一级警报”,说敌机马上就要临空,装填手把炮弹举在手上,只等向敌机开火。但等了半天,手臂都累酸了,仍不见敌机的踪影。有时警报刚解除,大家正想喘一口气,又来警报了,又要进入临战状态。有时这样一天反复几次,搞得大家心烦气恼,有人对天破口大骂:我操你美国娘!怎么不来呀!有人猜测:可能美国知道中国军队进入了河内以北,不敢来捣乱吧?
没有战斗,指战员们更加求战心切,个个心急如焚。针对这种情绪,8月30日,中央军委向援越高炮部队发出指示,要求“高炮部队坚决做到不打则已,一打就力争给敌人以有力打击,一定要以胜利的战斗,表达中国人民支援越南人民抗美救国斗争的英雄气概,体现毛主席亲手缔造的人民军队的战斗威力。”
609 团全体指战员顿时思绪平静下来,更加认真细致地做好临战准备工作,耐心等待严惩美国空中强盗的战机。
初打小胜确立歼敌方针
再战大捷总部通令嘉奖
9月20日上午10时43分,警报又响起来。这回敌机真家伙来轰炸宋化铁路桥了。铁路桥是从西南方伸向东北方的。开始,敌机在上空盘旋,一架敌机向桥西南五六里外投了两枚炸弹,冒起两股白烟。我一时挺纳闷:敌机向那里投弹干什么?很快就明白:在天上盘旋的一架架飞机,飞到西南方向,就转过身对着两股白烟向东北方向飞,接着就俯冲向铁路桥投弹。那两枚冒白烟的炸弹原来是指示目标用的。这是609团入越第一仗,对敌机活动的规律,指战员们还在摸索。程玉山团长冷静地观察着敌机的行动,当敌机开始俯冲时,就有参谋建议:“团长,下命令打吧!”
"别着急!”程团长沉着镇定,稳如泰山。
“轰隆隆!轰隆隆!"敌机炸弹的爆炸声震动了山谷。
“报告团长,二营请求开火!”
“告诉他们,要沉住气,看准目标,咱们不打则已,一打就要命中!”
第一批敌机冲过去了,第二批敌机接着俯冲。在敌机呼啸声中,程玉山团长下达命令:“瞄准第二架,二营集中火力,打!”
“咚!咚!咚!”一阵集中火力射击,当即命中,敌机被打得空中爆炸,破碎的机身、机翼,接二连三地从天上掉下来。
第一仗就打下敌机,全团官兵都很高兴,但很快就被沉重的气氛所替代。战后检查宋化铁路桥,发现一座桥墩被炸塌,其余桥墩也不同程度地受损,有130米铁路线被破坏。连接中越的大动脉河友线顷刻中断。看到这种情景,从团长到战士都深为没有完成好护桥任务而内疚。
正在附近领导改建铁路线的援越工程兵部队1支队指挥部主任龙桂林闻讯,率领该支队4团6连及时赶到,马上实施抢修。上级要求“24小时内修复,让列车顺利通过!”
工程兵6连马上展开行动。有的扛枕木,有的平路基,有的清墩台,有的顶桥梁,迅速施工作业。绞车、起道机、起重机隆隆作响,一派紧张、热烈的气势。经过20小时的苦战,终于提前修复了宁化铁路桥。此后,宋化桥又被炸坏过两次,但都做到随炸随修.将运输中断减到最短时间。
9 月20日晚,609团连、营、团三级干部集中举行战评会。会.88.上,有人问程团长:“当敌机开始投弹,宋化桥受到威胁时,你还不开火.你不怕失去战机,保不住铁路桥吗?”
程团长讲述当年抗美援朝保卫江桥时,有的连队急于打下敌机,不等敌机临近就开炮;有的连队当敌机已飞过还打炮。这样炮弹打得多,战果并不大,有时虽击中敌机,但没有击落或击毁,敌机带着伤、冒着烟逃跑了。经过总结经验,坚决集中火力、近战歼敌,打得敌机当场爆炸,空中开花。程团长说:“保存自己和消灭敌人是一致的。如果提前开炮,把敌机轰跑,它还会再来,宋化铁路桥还是保不住。只有打掉敌机,才能最终保住铁路桥。”通过实战,指战员们更加崇敬程玉山团长机智沉着的指挥艺术。
初战小胜试锋芒,增强了指战员们坚决贯彻“集火近战、各个歼灭”原则的信心,确立了对每批敌机,都集中两个连的火力射击第一架、第二架或第三架,不挨个都打,以发挥我军优势,痛击美国空中飞贼。
10月5日上午11时18分,敌机19架再次轰炸宋化铁路桥。第一批F-4C美机从西南方向临近,程玉山团长抓住敌机进入低空时,指挥二营集中火力射击第一架,第二架;接着,4架F105又从东北方向袭击,程团长及时指挥部队调转火力,集中打第一架、第三架。这次战斗历时69分钟,集中火力射击8次,不仅保护了宋化铁路桥安然无恙,还击落敌机5架,击伤1架,一个美军飞行员跳伞逃命,终被我军活捉。
这个飞行员是怎么被我们活捉的?原来,一架F-4C在二营阵地上空被我炮火击中,受了伤的飞机还在往上冲,机舱内弹出了飞行员,他带着降落伞向东飘落,飞机又向上冲了一阵才一头栽下来。飞行员脱离飞机的情形被地面看得清清楚楚。团部勤杂人员立即集合起来,到山林中,在越南民兵的协助下,抓到了这个俘虏。
傍晚,程玉山团长和李万安政委,领着刚从支队部赶来的英语翻译,叫上我和两个参谋,审讯这个俘虏。新闻干事的职责促使我详细地记录了审讯的全过程。
这个美国飞行员名叫安德森·史密斯,时年28岁,是一个典型的白种人,1.85米左右的个头,皮肤白皙,身上穿着被树林枝杈挂破的毛呢军装,戴上尉军衔。他看到我们,眼里透出几分疑意,却毫无惧怕的表情,但疲乏不堪,总想躺下。程玉山团长叫战士们搬来一块床板,摆到临时充作审讯室的指挥所1号帆布帐篷的中间,让他躺着。程团长还递过去一杯桔子汁,这个美国人露出了笑容。接着,审讯开始了。全部审讯都是由程玉山团长进行的。
“你是从哪个基地起飞的?”
“从岘港。(美军在越南南方的一个军事基地-作者注)”
“航程多少时间?”
“最多半小时。”
“岘港有几个基地、几个机场?”
“不大清楚。”
“你的飞机到过几个机场起落?”
“到过西贡,(即今日的胡志明市-一注)到过岘港。”
“你到越南多长时间了?”
“50天吧,不到两个月。”
“执行过几次轰炸任务?”
“6次,不,连这次是第7次了。”
“你的图囊呢?图上标了你的袭击目标吗?”(我方翻译对“图囊”一词一时译不出来,经过商量,将“图囊”一词译成“地图”并用手势加以辅助说明.)
飞行员指着他的大旅行包说:“图囊在里面,目标在图上,轰炸铁路和桥梁。”
“你参加侵略战争,知道给越南人民带来灾难和罪恶吗?”“那是政府的责任,我本人不愿意打仗。”
这时,飞行员接着哀求说:“请你们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与我的上级联系。我在美国有妻子,一个男孩。今天被俘了,把我放回去吧。”说完,他从衣袋里取出尼龙布制作的一块方形巾,印有不少国家(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和文字,内容是关于释放战俘的。
审讯结束后,这个美上尉连夜被送往河内去了。
10月6日下午,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总部发出通令,对10月5日保卫越南宋化铁路桥痛歼美国空中强盗的609团给予嘉奖。这一仗后来还作为成功的战例,载入我军炮兵训练教材。
敌机偷袭团指挥所被炸
继承烈士遗志重振雄风
10月7日上午9点钟左右。我正在二营采访,警报响起来了。我和战友们一边往炮阵地跑,一边议论道:“敌机大都是中午前后来,为啥今天来得这么早?”跑到炮阵地的战壕里,有人递给我一顶钢盔,我戴上后就抬起头观察起来,看见敌机已在上空盘旋,发出“嗡嗡”的响声。
这一次,敌机是从正北方向开始俯冲,而且是径直向我二营阵地投弹。俯冲的敌机越来越低,机身也越来越大,一眨眼,仿佛就要扑到了我的跟前。我站立的地方,正好看到敌机的左侧,连机身上的白色五角星的尖角都看得一清二楚。这时,高射炮响起来了,一串串闪着火光的炮弹,交叉着冲向敌机,景象十分壮观。“打中了! 打中了!”我和战友们高兴地叫喊着,整个阵地上响起了一片欢呼声。
突然,一阵剧爆炸声从二营左前方山顶传来,顷刻之间,烟尘笼罩了那个山头。“不好!团指挥所被炸!”我跟随团部协理员跑下山,跑过一里多的林间小路,爬上了指挥所的山头。
烟尘还没有散尽,空气中充满着刺鼻的硝烟气味。指挥所完全变了样:山头上并列着4个弹坑,3个帐篷全被掀翻了、倒塌了,被炸起的黄土覆盖了防空壕,壕内和壕外躺着几位烈士的遗体。团协理员带着一些战士挥锹挖土,抢救被土埋住的同志,他边干边喊“快,快去找首长!”
我们在壕沟内找到了李万安政委,他身上的衣服全被爆炸的气浪撕碎,但全身没有一处伤。他是不是还活着?赶来抢救的军医赶紧俯身在政委胸前,听了一会,军医说:“政委心脏已停止跳动。”李万安政委是心脏病患者,刚出院到前线,他不是因伤致死.他是被震死的。从黄锡森参谋长遗体旁边的泥土里,挖出了一张纸,上面有用铅笔画的敌机飞行的航线。显然,他是在边对空观察边画图时被炸死的。团卫生队的一位军医,早饭后就到各连阵地巡诊,送医送药。他来到团指挥所时,正赶上敌机临空,便站在壕沟内观战,炸弹片击中了他的头部和肩部,他手腕上的手表被震立即停止了走动,记录了他牺牲的时刻。
程玉山团长的遗体也找到了。原来,敌机临空时,别人都跳进壕沟,他为了观察指挥方便,坚持站在壕沟外面的土坎上。炸弹把他震飞了,落在半山腰树丛中,留下岿然挺立的英雄形象。
就在这时,从远处指挥作战的扩音器中传来了宏亮坚定的嗓音:“各连注意,我是支队政治部贾兆祥副主任,我现在在二营指挥所,大家听我指挥,准备继续战斗!大家听我指挥,准备继续战斗!”这声音在山间峡谷中震荡回响,一声声敲进我的心头。我用望远镜向各连队阵地望去,只见众多的官兵簇拥着自己的高射炮,炮管都指向蓝天,随时继续喷射愤怒的火焰!
这一仗击落3架敌机,却牺牲了程玉山团长、李万安政委、王锡森参谋长和干部战士共14人。事后,据团指挥所活下来的同志说:“正当程团长和大家都面向北方,指挥炮连对攻击阵地的敌机开火时,从西南方向偷偷飞来1架敌机,向指挥所投弹4枚。发现这一情况时,已来不及躲避。”原来敌机轰炸我炮连阵地是佯攻。狡猾的敌人利用9月20日和10月5日两次空袭,在空中拍摄了宋化我高射炮阵地,从照片中判断我指挥所的位置,就来偷袭。程玉山团长等同志用生命和鲜血提示高射炮兵,指挥所和炮阵地不能长时间不移动,并要注意严格伪装隐蔽。
当天午后,广州军区炮兵副司令员刘占荣和63支队政委杜河堤赶来,向程玉山团长、李万安政委、黄锡森参谋长等烈士默哀致敬。
为了保证和增强609团的战斗力,上级派支队政治部副主任贾兆祥来主持全团军政领导工作,并提拔和调动了一批干部补齐了空缺的各级领导岗位和指挥职务,充实了基层战斗骨干。
贾兆祥同志到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战评总结的基础上,组织新党员举行火线人党宣誓,缅怀烈士化悲愤为力量,党员带头增强战斗意志。10月12日上午8时,在二营高炮阵地上,全团37名新党员和300多名官兵代表振臂立誓,声浪铺天盖地,飞越山岳丛林..
高射炮游击战大显神威
保卫宋化桥谱辉煌史章
10月下半月后,609团同整个援越高炮部队一样,与美国空中强盗大打“高射炮游击战”。
所谓“高射炮游击战”就是高炮部队高度的机动和快速的移动,更好地歼灭敌机。用官兵们的话来说,就是“打一仗换一个地方”。
为什么要实施“高射炮游击战”?我采访贾兆祥副主任时,他讲得很清楚:第一,这是适应越南季节变化。十月份以后,雨季逐渐变成旱季,亚热带气候的旱季早晚浓雾不断,晴天多于雨天,空袭必然增多,战机也就更多了。“高射炮游击战”有利于在旱季中捕捉战机,把防御的被动、消极因素转换成主动、积极因素,多消灭敌人。第二,这是圆满完成任务需要。多次防空战斗表明,敌来我打,打则打胜,这样也可以完成保卫宋化铁路桥和其他目标的任务。然而,要求创造更好的战绩就不容易了。防空作战的特点是防,但要积极地防,而且防中有攻,不搞守株待兔,更不能画地为牢。“高射炮游击战”有利于处理好隐藏和暴露、迂回和伏击、潜伏和突击、集中火力和分散兵力、近战集火和过道袭击的关系,把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都利用起来,更有把握地歼灭敌机。
高度的机动和快速的转移,这一“动”“移”,对步兵来说,也许要从容轻便些,可是对于高射炮兵来说,车炮弹药、观测器材,开设、占领阵地等,其难度和那种苦累,简直难以想象。我曾跟随二营五连奔赴离宋化铁路桥约3公里的一个山头开设阵地。从晚上10点钟开始推炮、拉炮上山。山不高,只有海拔80多米,但没有可供牵引车拖炮上山的道路,炮要上山,而且在黎明前必须开设出能够战斗的阵地。指导员是个既有文化素养又有实际经验的基层主管干部,他在全连动员时说,鲁迅先生说过,世界上第一条路就是在没有路的地方开出来的。今天,我们就在这没有路的地方开出一条高射炮兵战斗的路吧!这个动员不空喊口号,不讲大话,恰到好处地引用鲁迅先生的话,把战士们的劲头鼓起来了。山上山下,人人挥汗如雨,埋头挖路,撬石、搭板、砍树、铲土……所有工作都在夜暗中进行,官兵们严守隐蔽的纪律,宁静的山头沸腾起来了!用绳子拉炮的战士有的只穿一件衬衣,有的干脆光着膀子,他们手握粗绳,喊着号子,一步步地将高射炮拉进刚构筑的阵地,几吨重的“铁疙瘩”也奈何不了我们的战士。最笨重的单个炮件要数炮瞄雷达了。连里动员了十多个高大壮汉,经过近4小时的抬杠拉拽,最后总算把这家伙弄上炮位。每个人从头到脚、甚至连皮带都被汗浸透了,只要用嘴在袖口上吸吮一下,咸湿的水滴就会沾到舌头上。劳作稍停,整个山头就迷漫着汗渍味。可以想象,我们的部战士所承受的强度之大,而且天一亮就要进入阵地,在得不到任何休息的情况下,随时准备投人激烈战斗,无疑是对每个人的智力、体力、意志、毅力的严峻考验!
609 团官兵们的艰苦奋斗大见成效,“高射炮游击战”大显神或。以11月27日这一仗为例:这天天空晴朗,万里无云,美机乘几人侵宋化上空,多架次轰炸铁路桥和车站等目标。第一批就有架敌机,反复盘旋,接连俯冲投弹。我高炮从敌人意想不到的各方向的阵地上,集中火力猛烈轰击敌机。飞机投弹爆炸的火光和震响,我高炮怒射的火龙·此起彼落连成一片。地面越打越烈,从不同方向飞来的敌机架次也越来越多,以至来不及再细数究竟有多少架次。这场激战,609团又获得辉煌战果:击落、击伤敌机各2架。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胡志明当即给609团发来贺电,以示表彰和鼓励。
“高射炮游击战”充分展现了609团官兵不怕流血牺牲、敢于“刺刀见红”的大无畏精神。11月27日敌机攻击我军阵地时,使用了一种专门对付高射炮阵地的新式炸弹一菠萝弹(亦称子母弹),爆炸后钢珠四溅,飞射到炮管上、钢盔上和人身上,破坏力和杀伤力都很强。但609团干部战士毫不畏惧,打得勇猛顽强,火力十分集中。二连一班长、共产党员张克申、手臂和胸背共被钢珠射伤17处,眼尖的副班长看到了,忙唤卫生员为班长包扎,张克申连声说:“不要紧,碰破皮怕什么,不要影响战斗。”后来,他又被一块弹片打中左腿,伤口很宽很深,血流不止,连长命令卫生员送张克申到营部包扎所抢救。谁知太阳偏西的时候,张克申拄着拐杖回来了,连长冒火地问:“谁叫你回来的?”张克申指指绷带包扎着的右腿说:“没伤着骨头,还听我使唤,怎能这样就下火线!”连长感动得哽咽着说:“真是硬骨头!”
在激烈的战斗中,电话线被炸断了,电话班长史成才,迅速跳出工事,冒着危险,动作准确地在一颗未爆炸物旁边接通了电话。战友们佩服他,又开玩笑地说:“你炸死了怎么办?”史成才庄重地说:“死了我一个,自有后来人。我死了,就埋在这个山岗上。”
“高射炮游击战”迅速提高了609团官兵驾驭手中武器的能力。改进雷达捕捉近距离目标的功能便是典型例子。雷达是高射炮的眼睛。然而,正像所有的现代化武器一样,它总有自身技术上的缺点。据雷达兵介绍,当时使用的雷达最大的缺点,就是对近距离目标捕捉困难。若要比喻,雷达像一个人的眼睛无法看到自己的下巴,这就叫“盲区”。美国飞机性能好,低空窜人是常有的情况,集火歼击低空敌机,是我高炮部队主要的作战手段.必须迅速突破雷达“盲区”问题。有1800多天雷达值班经验的雷达排长陈文奇,找到技师邹金元,两人对雷达进行改装,把技术规程中一些不符合实战需要的“条条”,大胆作了改动,在此基础上,对好些零部件重新进行组装,并改变了天线角度,改进了操作方法,大大缩小了“盲区”,敌机低空目标发现率不断提高,高射炮的“眼睛”变得更明亮。这项改革为援越高炮部队夺得防空战斗胜利,做出了不同凡响的贡献。
根据中央军委规定,援越部队作战半年即回国休整。609团圆满完成保卫宋化铁路桥等任务后,于1966年2月17日凯旋回国。从1965年8月到1966年2月期间,609 团共击落美机17架、击伤4架,在援越抗美战争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为此,我们也付出了一些代价,共有28位战友长眠在越南土地上。越南人民为援越部队的烈士建造了许多“世代知恩”烈士墓以示纪念。他们不愧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永远值得人们怀念和学习。
虽然宋化铁路桥保卫战只是整个援越抗美战争中的一小役,但很值得大书一笔。从1965年8月我高炮部队入越,到1968年11月1日美国停止轰炸越南北方后、援越高炮部队于1969年3月中旬全部回国为止,前后有6个高炮团参加保卫这条援越补给大动脉的要害江桥,一共击落美机 79架、击伤 28 架,有力地打击了美国强盗的侵略气焰,保证了越南人民抗美救国正义斗争的胜利,更向全中国和全世界人民再次展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真理。
本文同时刊于《大潮》、《岑南松》2000年第10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