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墨染体坛
建设体育强国的探讨
城市都要争当体育强市吗
-中国体育发展探讨之三
1987年6月1日,原广州市市长朱森林接见“血宝杯”小学生系列足球赛组织委员会成员时,提出按体育强国四项指标要求,把广州市建设成为体育强市。我对此很赞成,但又觉得这是根据广州的实际而提出的,并不见得适合于全国的城市,大可不必要求每个城市都争当体育强市。
无可否认,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的中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体育在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有着重要地位。多年来走了一条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向竞技体育的高水平进军的道路。城市在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中一直发挥领先作用。城市的这种地位需要它为建设体育强国承担更大的义务,做出更多的贡献。但是,这并不等于就是要求每个城市都要争当体育强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告诉我们,我国现时生产力发展水平有限,而且存在不平衡性。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就有很大差异。纵使在诸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城市、沿海对外开放城市、经济特区等中心城市之间,也各有不同的特色和重点,经济发展水平也很不一致。广州市经济基础原先就比较好,实行对外开放、计划单列后,发展速度更为迅速,1986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就实现翻番,1987年全市工业产值第一次突破200亿元大关,逼近1980年广东省工农业生产总值。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成就,是广州市发展体育的基础。近年来广州市体育事业的成果是显而易见的: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占全市人口35%以上;广州运动员在第十届亚洲运动会、第六届全国运动会和1988年全国城市运动会都取得优良成绩;为迎接第六届全运会建设了具有先进水平的天河体育中心等一批体育场馆,这足以说明把广州市建设成为体育强市是有基础有条件的。是否每个中心城市都具有这些基础和条件呢?我看未见得。既然如此,又何必要求每个城市都去建设体育强市呢?
每个城市的体育要发展到什么样的水平,不能凭主观愿望.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战略构想。也就是说,要根据每个城市的经济文化水平和体育工作任务来搞好城市体育发展的战略总体规划,只是按照体育强国的指标要求照搬照套,发展体育的行动很可能是盲目的。就拿建设现代化体育设施这一条来说,不问需求都去建大型体育场馆,搞起来后一年到头使用不了几天,岂不劳民伤财坑苦百姓?在当前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铁序的宏观背景下,发展城市体育的当务之急是要列出课题,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彻底搞清一个城市的体育家底和发展趋向。如对一个城市体育的历史回顾、体育发展预测和远景规划,体育发展现状与对策,体育交流与横向比较,城市体育基础理论研究等,都要进行周密调查和深人研究,再根据本市经济文化水平和体育工作面临的任务,吸收外地和国外的经验,对本市的体育发展战略、指导思想与主要奋斗目标、方针、任务、对策和措施等做出设想。这是一项实事求是的艰苦工作。目标切实可行,才能把事业引向胜利。体育也一样。
每个城市不争当体育强市,建设体育强国就没有保证吗?我认为,体育强国奋斗目标是就全国体育发展而言的,并非每个省、每个市都如法炮制。就一个省、一个市来说,关键是按国家关于建设体育强国的总体布局,特别是奥运战略目标的需要,坚持量力而行、讲究效益、强化优势的原则,对运动项目设置进行调整,实行分类指导,扬长补短,突出重点,形成优势;“全国一盘棋”,各个城市之间互相补充,才能增强全国实力。现在值得注意的倾向是:国内争斗甚之激烈。全运会是省与省斗,城运会是市与市斗,为了多夺牌多捞分,弄虚作假有之,损人利己有之,甚至达到不择手段不顾危害的地步,大大消耗了我们的精力,损伤了我们的财力,转移了人们的主攻方向;奖励、待遇、建设等方面则互相攀比,导致了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短期行为的扩张蔓延。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投入体育事业经费有限,体育发展与经费不足的矛盾普遍存在的情况下,强求每个城市都去建设和争当体育强市,实在是没有什么好处和必要性。
我国是一个幅员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加强城市之间的交流往来,犹如世界上一些国家之间的交往,这是城市自身的有利条件。如果每个城市都去争当体育强国,就容易自觉不自觉地造成互相封闭、割裂。不提倡争当体育强市,在某种意义上会促进发挥城市的辐射和吸引的功能,加强城市之间的横向联系。在体育方面,城市之间各有优势、劣势,也各有强项、弱项。加强联系,互通有无,是势所必然。我们应该利用城市在体育人才、体育设施等方面的条件,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体育竞赛和人才交流,互相切磋,取长补短,求得共同发展。
话得说回头,如果有些城市确实具备条件,又有雄心壮志.要建设体育强市也并非不可。只要实事求是,踏实工作,也是可以达到体育强国四项指标要求的。相信广州市会实现这个奋斗目标。
原载《珠江体育报》1989年3月8日第一版,国家体委编印的《体育论坛》杂志1989 年第一期全文刊载
附录:
我报文章引起反响中新社发专电加以介绍
本报讯本报今年第5期(2月18日出版)发表了本报特约记者赵国雄撰写的《本世纪末能建成体育强国吗?》一文后,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中国新闻社日前从广州发专电对此作了报道,全文如下:
此间体育界人士撰文指出,中国在本世纪末可能在世界重大的综合性运动竞赛如奥运会中名列前茅,但是不能建成体育强国。
1983年,国家体委首次提出要在本世纪末使中国成为世界体育强国之一,并初步规划了四个方面的指标要求。
广州市体委办公室主任赵国雄近日发表在《珠江体育报》的文章认为,上述四方面指标,除运动技术水平达到第一流,在奥运会上名列前茅外,其余的普及城乡体育运动,青少年一代的身体形态、素质、机能有明显提高;拥有一批现代化的体育设施;建设一支思想技术过硬的体育队伍,出现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研成果等三项指标都难以实现。
赵文认为,“体育强国”目标超越了国力的基础,他认为体育与经济发展同步,而现状是现在中国体育事业经费人均不足1元,相当于民主德国的0.5%,日本的2%。到本世纪末中国人均水平仍在世界第70~80位,体育竞技必然受此限制。
赵文认为,体育强国不应以奥运会奖牌为唯一标志,这样会削弱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而且目前中国青少年缺乏体育锻炼的问题已日显突出。
原载《珠江体育报》1989年3月8日第一版,本文为中国新闻社广州1989年2月23日全国通发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