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墨染体坛
奥林匹克100年
奥运史在这里重现
--参观洛桑奥林匹克博物馆
自1915年以来,瑞士洛桑一直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最高指挥部--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总部的所在地。奥林匹克博物馆和奥林匹克研究中心也都设在这里。洛桑记录和展示着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乘车沿日内瓦湖西岸北行,沿途风光迷人。湖水碧绿,渔帆点点。山坡上的葡萄园,枝条纵横。车行近20公里,路标上出现了“洛桑市”的牌子。洛桑依傍于湖岸,茂密的树林将她装扮得更加美丽,远远望去,展现在人们面前的简直就是一幅浓淡相宜、色泽艳丽的水彩画。这时,我才真正理解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皮埃尔·德·顾拜旦的话:“洛桑具有发展各项体育运动的自然条件,完全具备奥林匹克运动办公总部在此栖身所需要的一切。”
在洛桑市维迪区的一片罗马帝国时代的古迹之中,坐落着一幢三层楼的古堡,白墙红瓦,绿草鲜花,树林环绕。这个古堡就是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总部所在地-维迪堡。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烽烟四起。为了保存奥林匹克运动的档案资料,也为了远离战火,1915年4月10日.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总部从巴黎迁至中立国瑞士的洛桑。
奥林匹克博物馆位于洛桑闹市区的卢少内特大街18号,是一座临街的三层楼房,大门镶着奥林匹克五彩圆环铜牌,十分醒目。自博物馆开幕以来,一直免费向广大公众开放,星期天也不休息很受广大奥林匹克运动爱好者欢迎。
一进门便是展览大厅,是博物馆的主体,面积约300平方米。展品分为实物、照片、文件、宣传画和一部历史纪录短片。按时间顺序,展出了历届国际奥委会主席和历届奥运会的有关图片及纪念章、奖章等物品。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法国教育家顾拜旦起草的奥林匹运动宗旨的手迹和他参加体育训练时穿过的一双已非常陈旧的运动鞋,陈放在进门处。他1894年起草的“宗旨”至今仍然充满活力,指导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健康发展。这位伟人逝世后,国际奥委会为了纪念他,根据他的遗嘱,将其躯体埋葬在洛桑活林公墓,将其心脏葬于奥林匹克运动的发源地--希腊的奥林匹亚。现在,洛桑有“顾拜旦大街”,有“顾拜旦体育场”;在沿湖的丛林之中,有一段“皮埃尔·德·顾拜旦男爵散步小径”。
展出的照片充分反映了体育设施和运动器材的飞跃发展。当年的游泳池是利用自然河道,起跳台则是由木船代替,也没有水线标记,这与今天现代的游泳跳水馆真是不可同日而语。
展出的实物中,那顶当年献给体育比赛优胜者的“桂冠”非常吸引人。它是用桂树枝叶编成的花环,虽然由于时间久远,叶子早已枯干,但是不难想象当年人们制作它时所赋予它的崇高含义和获得它的人们的狂喜心情。尽管这顶“桂冠”与展出的各种奥林匹克金质奖章相比是那样简陋,但它的价值却与这些金质奖章相同。
还有两个专柜非常突出。一是陈放着一个金黄色的“奥林匹克奖杯”。几把刀枪交叉刻在奖杯的圆盘上,中间是一尊长着羽翅的自由女神全身像,金色的橄榄枝叶缠绕着银盘的托柱,象征着放下武器,永久和平。这是1906年根据顾拜旦建议设计制造的,世界上仅此一件原制品,它永远保留在国际奥委会总部。所有为奥林匹克运动作出了卓越贡献或建立了功勋的体育组织和机构,以及各国的奥林匹克委员会,都可以授予此奖杯,不过是它的复制品和一份证书。二是奥林匹克火炬专柜。历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使用过的火炬,大小不一,形状不同。馆长指着一个类似我国煤油提灯的东西告诉我们,过去从奥林匹克取得火种,由人们传递,要经历千山万水,才能送到奥运会会场点燃火炬,所以火炬下端有一柄,便于拿着。1964年东京奥运会时,火炬要用飞机传送,于是门设计成提灯的样子。到了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则采用了人造卫星传递,用激光点火的方式。奥运会开幕时,在几秒种之内,就从奥林匹亚直接点燃了蒙特利尔体育场的火炬。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奥运会火炬点燃不断富于新的魅力。
馆内有一个能容20多人的小电影厅。一部15分钟的纪录片,又把我们带进了历届奥运会中去。
二楼是奥林匹克图书馆和奥林匹克研究中心,收藏着关于奥林匹克运动的经典著作,各届奥运会总结报告以及各国出版的体育书籍和刊物等。我国最新出版的《中国体育大百科全书》也陈放在这里。读者可以自由从书架上取书,在长形书桌上认真翻阅。
啊! 洛桑,真不愧为“奥林匹克城”!
原载《羊城晚报》1996年7月1日体育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