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516|回复: 46

国家卫健委发声,推广体重门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3-10 18: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5年03月10日 00:33 第一财经网作者:钱童心



  “有些同志体重管理得不太好,腰围大了,体重也超了,有的还患上了慢性病,需要专业医生和专业医疗机构的帮助。我们将引导医疗卫生机构设立体重门诊。”
  3月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民生主题记者会上强调,当前危害中国老百姓健康的首个主要危险因素和疾病,来自慢性的非传染性疾病。这也凸显了中国慢病防控的重大挑战。
  “有些同志体重管理得不太好,腰围大了,体重也超了,有的还患上了慢性病,需要专业医生和专业医疗机构的帮助。”雷海潮表示。



 楼主| 发表于 2025-3-10 18: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他强调,体重异常容易导致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脂肪肝,甚至一部分的癌症也和体重异常有一定的关联。“加强生活方式的干预,每一个人做好自己的健康第一责任人是非常关键的。”他说道。
  雷海潮称,今后国家卫健委将继续从三个方面来推进慢性病的防控工作,特别是体重管理工作,注重防治结合,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我们将引导医疗卫生机构设立体重门诊,为受体重问题困扰的居民提供良好的专业咨询环境和平台,在自己的努力和专业机构人员的帮助下,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管好体重,健康生活。”他表示。
  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包括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等在内的大型三甲医院多年来一直设有体重门诊。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教授多年来也一直在呼吁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降低心血管等慢病风险,并倡导建立多科学协同的泛血管病防控体系。

 楼主| 发表于 2025-3-10 18:14:48 | 显示全部楼层
  葛均波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近年来,心血管疾病的爆发式增长与代谢、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营养过剩、肥胖、糖尿病等因素密切相关。一个突发心肌梗死的病人,很可能他身体的血管几十年前就已经发生了变化,大家应该看到健康风险因素更长远的隐患。”
  国家卫健委数据称,2024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比2019年提高1.7岁,各省之间健康水平的差距在逐步缩小,健康公平性正在逐步改善。但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由肥胖导致的慢病,如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也为社会造成越来越大的经济负担。
  在这一背景下,去年,用于长期体重管理的司美格鲁肽已被写入国家卫健委最新发布的《肥胖患者的长期体重管理及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24版)》,该药物不仅能改善多项代谢指标,而且有明确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可预防和改善肥胖相关并发症。
  该指南编写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教授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以GLP-1RA为代表的新型减重药物有望成为未来肥胖症治疗的主要手段。”但他强调,有临床减重需求的患者应前往正规医疗机构进行评估和诊断,开展科学的减重治疗。

 楼主| 发表于 2025-3-10 18: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全球,肥胖和超重的发生率也正在不断上升。根据《柳叶刀》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预测,到2050年,全球超过一半的成年人和近三分之一的儿童和青少年将受肥胖影响,这意味着超过38亿成年人和7.46亿儿童和青少年可能肥胖或超重。
  今年1月,《柳叶刀糖尿病和内分泌学》杂志最新发表了由全球50多位专家参与制定的肥胖诊断新框架,拟将肥胖分为两类,即“临床肥胖”和“临床前肥胖”。
  目前,临床医生使用体重指数BMI来诊断肥胖症,这是一种基于人的体重和身高的计算方法。新框架建议医生以不同的方式,依靠更广泛的标准对肥胖症进行诊断,并考虑该病症何时会影响健康。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曲伸教授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讨论肥胖是否是一种疾病已无意义,关键是要对肥胖的诊断标准进行确定,使之可行可治,肥胖的分型势在必行,是个体化诊疗的前提。
  他指出,肥胖的分类及个性化诊断在全球酝酿多年。“简单说就是我们常说的不以体重论轻重,肥胖的精准分类中的代谢正常性肥胖和代谢异常性肥胖和我们平时强调的中心化管理、个体化诊疗等在中国内分泌学会发布的指南中都有体现。”曲伸说道。

 楼主| 发表于 2025-3-10 18: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真的会撑出病!”医生:千万别再这么吃饭了

2025年03月09日 17:06 新浪网 作者 媒体动态


  “再吃一口,最后一口!”聚餐时,你是否经常听到这样的劝饭声?面对美食,很多人难以抵挡诱惑,总是吃到扶墙而出才肯罢休。然而,这种“吃撑”的饮食习惯,正在悄悄损害你的健康!
  整个胃被摘除,医生清理出10斤咸菜
  据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微信公号2025年2月发布的信息,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肝胆胰脾外科副主任医师郭青松发了一条朋友圈强调,“原来吃撑真的会死人,职业生涯第一次遇见!”①


 楼主| 发表于 2025-3-10 18: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江苏41岁的张女士(化名)日常食量就大,一个月前有腹胀不适的感觉,肚子也比以前大了一些,但是并未调整饮食习惯。过了两周,腹胀、呕吐越来越严重,几天前早上吃了柿饼,整个腹部都开始疼痛,家人紧急把张女士送往医院治疗,当地医院判断可能为重症胰腺炎。
  张女士转入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时已经昏迷,做检查检验发现患者血红蛋白仅为66克/升(正常值110克/升),患者感染性休克,还面临着急性肾衰竭的威胁,随时会多脏器衰竭,生命体征极其不稳定,必须马上手术。
  当郭青松一层层打开腹壁,他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
  十二指肠梗阻导致胃极度扩张,多发胃壁坏死穿孔,大量的食物残渣、胃酸、胆汁进入腹腔内,胃底处薄弱如潮湿的卫生纸。
  郭青松介绍,柿饼中鞣酸含量高,与胃酸结合后会形成胃石,进入肠道后“卡壳”引发了肠梗阻,是患者剧烈腹痛的导火索。
  手术团队首先清理了超过3000毫升的胃内容物,有大量的咸菜等,重达10斤,还有6厘米大的胃石无数,之后切除全胃再重建消化道,用肝移植拉钩拉开胃壁、暴露膈肌、分离食道贲门,吻合小肠和食道,取出十二指肠的胃石。历经6小时,凌晨2点,手术结束。术后,张女士回到重症监护室继续严密监护治疗。


 楼主| 发表于 2025-3-10 18: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吃撑后,全身器官都受伤!
  吃得多并不意味着营养摄入就多,长期饱食,可能引起人体一系列反应,从而带来种种疾病。经常吃太多,到底会让身体发生什么变化呢?
  1. 加重胃肠负担
  山西省中医院检验科崔宁2024年在医院微信公号刊文指出,过度饮食会直接加剧胃肠道的承载压力。若胃部长期维持饱满状态,其容量会相应扩张,进而降低消化与吸收功能,增加消化不良的风险。
  2. 肥胖多病
  长期过量进食会导致摄入的脂肪和蛋白质无法被充分利用,进而在体内大量积聚,最终造成营养失衡,并可能诱发肥胖、糖尿病以及血脂异常等一系列健康问题。②
  3. 损伤大脑
  长期过量饮食会导致人体摄入过多热量和脂肪,进而引发血脂水平上升,这有可能促进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这一过程会减少大脑所需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供应,从而可能导致记忆力减退、大脑早衰和智力发展迟缓。为了维护大脑健康,建议保持适量饮食,控制热量和脂肪摄入。②
  4. 胰腺受伤
  浙江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冯玉良提醒,胰腺是机体第二大消化腺,会因大量高脂、高糖食物进入高强度工作,加大胰液的分泌。若胰腺无法在短时间内排出胰液,便会开始“自我消化”。③
  5. 心肺受挤压
  冯玉良医生表示,身体内部空间有限,胃迅速膨胀至正常饮食时的数倍后,只能去挤占心、肺等其他器官的位置,造成肺部扩张受限。

 楼主| 发表于 2025-3-10 18:17:31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短时间内进食大量食物后,常会让人有种“撑得喘不上气”的感觉,并且可能引发呼吸困难、胸前区不适,甚至心肌缺血、心绞痛等情况。③
  偶尔吃撑,4个方法缓解
  偶尔吃撑后,应该怎么办?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科护理团队吴乾妃2025年2月在科室微信公号刊文给出建议。④
  1. 少量多次饮水
  适当多喝些白开水、绿茶或柠檬水,少量多次,达到2000~2500毫升,加速钠排出。
  2. 补充膳食纤维
  膳食纤维可加速食物残渣排出,多吃黄瓜及富含钾离子食物,如香蕉、土豆、海带、菠菜等,加速钠离子排出。
  3. 助力肠道运动
  饭后20~30分钟做轻量运动,比如站立、散步。若腹胀持续时间较长,可服用健胃消食片等,第二天可适当做些力量训练。
  4. 进行腹部按摩
  以肚脐为中心,用手掌轻轻按摩腹部,顺时针方向按摩,每次按摩10~15分钟左右,这样的按摩可以刺激肠道,加快肠胃蠕动,帮助消化。

 楼主| 发表于 2025-3-10 18:18:36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民快评|科学减肥这件事,多听听国家的“话”

2025年03月10日 09:09 新浪网 作者 新闻眼


  转自:上观新闻


  昨天,全国两会民生主题记者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关于体重管理的建议,让不少人在微信朋友圈中表示“要响应国家号召”。
  这其实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近年来,我国超重和肥胖人群比例持续上升。体重异常不仅易导致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脂肪肝,还与部分癌症的发生有一定关联。作为慢性疾病中的独立病种和多种慢性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肥胖症已成为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是我国第六大致死致残的危险因素。

 楼主| 发表于 2025-3-10 18:18:5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都充分说明,减肥不仅关乎容貌,更是为了健康。虽然这一观点已被绝大多数人接受,但人们对健康管理的理解却各不相同:有人认为少吃就能减肥,但稍一贪嘴,体重就反弹;有的人偏信药物减肥,盲目使用减肥药,结果体重虽然减了,身体却出了问题;还有人因体重反复而失去减肥信心,最终放弃体重管理……可以说,不少人都在减肥这件事上走过弯路。

  每个人都要做好自己的健康第一责任人,同时也需要良好的社区环境、单位环境和社会环境来引导,让大家把健康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虽然不同人的体重指数差别不大,但减肥的需求和程度可能大相径庭:有的人已患有糖尿病、高血压,他们的减重目标就更为严格;有的人没有任何代谢问题,也许只要减掉5%至10%的体重,就能有效降低健康风险。雷海潮在记者会上透露,医疗机构将设立体重管理门诊,为有相关困扰的居民提供专业咨询。
  对于体重管理,国家已经出手。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指出,无论是否联合药物或手术治疗,生活方式干预都是减重的基础。简单来说,减肥不靠“饿”,更不靠“折腾”。与其焦虑不安、打听各种偏方,不如在专业医生和医疗机构的帮助下,科学地管理体重,享受健康生活。
  原标题:新民快评|科学减肥这件事,多听听国家的“话”
  栏目编辑:潘高峰 题图来源:新华社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方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品读家园论坛 ( 鄂ICP备19005928号 )

GMT+8, 2025-4-30 22:56 , Processed in 0.26562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