掏粪工 处处冷眼无闲暇,坑坑泪汗图个啥。 掏尽污秽历千苦,一人方便净万家。
城里如今现代化,平房都已变高楼,排污管线连成网,遍寻不见老茅坑。
老北京人称厕所为茅房也叫茅厕。自家使用的茅房一般设在院内西南角,只供院内人使用。设在胡同或大街上的茅房叫官茅房,就是现在的公共厕所。那时,没有下水道和自来水,所以,就要靠人工定期地从便坑里往出清理粪便。
掏粪工无论春夏秋冬,还是大雪暴雨,都得肩背粪桶,手提粪勺游走在大街小巷、各家各户。掏粪工在进入厕所前,先用粪勺敲击粪桶,如果厕所里有人,便咳嗽两声,以示有人,掏粪工便在厕所外稍等一等。掏粪工用粪勺,从狭小的便坑中一勺一勺地将粪便掏出,放入身上背着的粪桶中,然后再把茅房扫干净,有的还撒一些白灰消毒。
掏粪工从各家各户或公厕中收集的粪便污物运到郊外,卖给“粪场”,这粪场是专门用来集中、处理、凉制粪干的。粪场把制成肥料再卖给农民。那时候由于没有化肥,农民种庄稼全靠肥料,所以粪厂生意很是火爆。掏粪工也有特定的路线和区域,称为“粪道”,由这些粪道的掌控人操持运作,谁也不许“越界”。
现在,厕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最早的篷席茅坑变成了土垒的旱厕,从露天变室内,又变成砖混结构水冲式厕所,到现在的景观式建筑;内部也从单纯设置方便之处,变成了一个充满人性关怀的地方:衣帽钩、梳妆台、残疾人专用,母婴专用……这个过去不登大雅之堂的地方,却真实地记录下了时代进步足音,成为城市文明的象征;而掏粪工这个职业,也在时代大潮中随着公厕的变化,逐渐定格在人们的记忆之中,消逝在社会视线之外。
旧时的掏粪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