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难忘军旅
边关万里行
滇西橄榄绿
……猎猎飘扬的五星红旗,矗立的界碑,橄榄绿色的身影,构成云南西部边关最美的景点边防站。
思茅勐阿边防站,隐身于茂密幽深的原始森林深处。古朴而风味独特的民族村寨,奇形怪状的古树,绿色的大画屏,汩汩清亮的小河……但最引人注目的是矗立着由两幢三层楼建筑物构成的两个巨大的汉字“中国”。这可能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汉字了。这幢建筑是边防武警设计造就的杰作,是口岸检查的丰碑。口岸傍河而建,左楼是“中”字,右楼是“国”字。两字中间是出入国境的通道,连接口岸的是一座木板桥,桥的另一端就是缅甸。“中国”二字建筑的口岸上飘扬着五星红旗,威武的边防战士站立在旗下,守护着神圣的国境线。
如果不是看见门口的碑版,定会错认为走进一个小花园:藤篾凳,石桌子,园中尽是果树,花红叶绿,遮蔽了夏日的炎热,抬头即看见伸手可及的熟透了的荔枝、芒果、橘子、椰子、酸木瓜等。这是官兵们用双手、用脊梁、用汗水在荒凉、贫瘠的土地上建立起来的家园。广东籍新兵带来了家乡的荔枝苗,四川娃子运来柑橘树,海南兵带来了热带的果树,小站的营区很快就“住”进了不同“祖籍”的花果。春花秋实,经过几茬官兵挥洒心血和汗水,荒山变成了果园,简陋的帐篷变成了代表中国口岸伟岸的建筑。还有荣誉室、资料室组成的小小的展览馆,一面面鲜红的奖旗,一张张泛黄的奖状,一个个功臣的照片事迹,都记载着勐阿边防站一代代官兵不朽的功勋。
中缅边境的瑞丽银井站展现另一番景象:青山绿水之下,国境线内外的边民一样的服饰,一样的肤色,一样的风俗习惯;中国的瓜藤爬到缅甸的竹楼上结瓜,缅甸的母鸡飞到中国鸡窝里生蛋;中缅两国不满周岁的婴儿就有“外交活动”,他们从小在一起玩耍;不同国籍的青年男女青梅竹马,系起了爱情的长青藤;随处可以看到两国边民在一口井边洗衣服、聊天,一边吃饭,一边娱乐。这些场景,如果不是看到五星红旗、界碑、边防武警,决不会相信这就是两国的交界一个傣族寨子、两个国家的特殊边境。真是“一寨两国”!
章风口岸-中缅边境的一个小集市。集市中间有一座界碑、一棵大青树,稍不小心,就有可能一步跨出国境。中方有排列整齐、卖各种风味小吃的大排档,来往边民吃完风味小吃,购买异国他乡的小礼品和生活物品。对面却是一排排的赌摊、妓馆,黄色录像、淫秽书刊应有尽有,赌徒、嫖客、妓女、吸毒瘾君子处处皆是。章风边防站的年轻官兵,在这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口岸,心平如镜,履行着祖国赋予的神圣职责,狠狠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他们还发扬南泥湾精神,拓荒种菜,营区内瓜果丰硕,猪肥鱼跳,营房整洁,花草满目,成为边境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沿着怒江大峡谷向西,乘车在峰峦叠嶂、崎岖曲折的山道上绕行。阳春三月,西南大地已是春满花开,可车刚攀上半腰,就进入一个严冬的世界:风萧萧,雪茫茫,皑皑雪山在风中抖动,确有“山下桃花山上雪,山前山后两重天”的境地。车爬到山顶时,但见白云已被踩在脚下,与不尽的雪峰连成片,雄浑壮丽的景象不由让人想起“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句。路边有一排营房,屹立在哨位的武警官兵已沾满了冰霜和雪花,五星红旗在皑皑雪山中随着风雪高高飘扬。这就是海拔3400米的泸水“风雪丫口”。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周恩来总理曾在春节打电话问候过这里的边防战士。这里空气稀薄,饭煮不熟,水烧不开,官兵们常吃夹生饭,喝的是烧不开的雪水。冰雪封山,物质供应上不了山,就会断炊。1991年,片马被开辟为云南省对外开放口岸,“风雪丫口”是通往片马的必经之路。官兵们让出床铺,送上火盆,用火热的心温暖被冰雪侵袭的过路人。
只有到过边境小站的人才能体味旅人在国旗界碑下的自豪神圣、久别故乡重踏国土的激动心情;才能感知祖国母亲的伟大、边防军人橄榄绿身影的可爱。
本组散文曾单篇发表于《大潮》2000年第2期、《人民海军报》2000年2月18日四版、《西南军事文学》2000年第二期《红枫》2000年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