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辑
描述世界
英伦纪行
观纪念丘吉尔影展感
撰写本文的动机是因为我去伦敦西敏斯教堂听英国老演员朗诵莎士比亚的名剧片断之后,顺便参观了在教堂休息室里举行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丘吉尔》-为纪念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1874-1965)逝世30周年的历史照片展览。虽然整个影展展品不多,但每件都是历史名照,观后感触良多,顿生动笔之念。
一进影展会门,就看到那幅由出生于土耳其的著名肖像摄影家卡希(1908一?),于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夜拍摄的举世闻名的精品《英国首相丘吉尔》。据说,拍摄之前,卡希强行取下了丘吉尔手中的雪茄烟,这个举动激怒了丘吉尔,当他刚要发作的时候,卡希则不失时机地按下了快门,拍下这张使卡希一举成名的作品。事后,丘吉尔对卡希说:“你能使怒吼的雄狮安静下来,可见你权力之大。”所以又有人把这幅名照命题为《激吼的雄狮》。这帧作品的稳定的构图、强烈的质感、丰富的色调,突出地表现了丘吉尔坚定、沉着、冷静、威严的神态,令人历久难忘。
1940年5月,65岁的丘吉尔出任英国首相和三军统帅。
由于太胖,将腰带扎到胸口的丘吉尔,是一位世界级政治家,也是二战风云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过重要贡献。丘吉尔性格复杂,却爱憎分明。他早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当过海军大臣、陆军大臣兼空军大臣、财政大臣,两度担任英国首相,还是一位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1954年度)的作家。人们送给他的头衔很多,诸如:纵横捭阖的的政治家,左右逢源的外交家,雄辩口才的演说家,出尔反尔的投机家,等等。
纵观丘吉尔在二战中的表现,值得称道的是他识时务,突出地表现在他对苏联态度的转变上。苏联十月革命成功之初,担任英国陆军大臣的丘吉尔,曾是反共急先锋。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协约国讨论制裁德国时,丘吉尔却竭力主张:“把德国养大,迫使它同布尔什维克斗!”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对德国遗痈养患,丘吉尔是有责的。当然,后来英国首相张伯伦对希特勒实行绥靖政策,责任更大。
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丘吉尔的反法西斯立场很坚定。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的当天,已担任首相的丘吉尔立即发表了一篇广播演说,坚决支持苏联反击德国法西斯军队的侵略。
影展在突出位置展示了那天晚上9点钟,丘吉尔在英国国会会议厅作演讲的照片《丘吉尔》。这是一张人像脸部特写照:丘吉尔圆胖的大脑袋在想些什么呢?愤怒的脸上肌肉僵紧,双眼瞪得贼大溜圆,肥胖的颈喉凸现两个下巴--身为首相和三军统帅的丘吉尔是如此的慷慨激昂!尽管画面上只有丘吉尔和麦克风,但每个看到这张照片的人都清楚地感觉到,有百万雄狮、千万民众在聆听、在沸腾、在呐喊……丘吉尔还在说着:“……在过去25年中,没有一个人像我这样始终一贯地反对共产主义……但是这一切,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情景之下都已黯然失色……我们只有一个宗旨,一个惟一的和不可改变的目标,我们决心要毁灭希特勒……什么都不能改变我们这个决心……我们将给俄国和俄国人民的一切援助……俄国的危难也就是我们的危难……让我们齐心协力地打击敌人吧……”
政治家的最大价值体现在哪里?在国内政治中为大多数人谋划利益,在国际政治中主持正义,站在维护和推动人类进步事业这一边。丘吉尔无论以往曾经如何反共,但当法西斯危及人类文明时,他表现出了是非分明的道德观、价值观:支持苏联,反对纳粹。他留下过一句名言:“没有永久的朋友,也没有永久的敌人,只有永久的利益。”
影展中有一张丘吉尔与斯大林的合影,我早年在广州军区某师任新闻干事时,就曾听同事提起过,但一直未能得见,这回有幸目睹名照真迹,不亦乐乎!照片中的两位元首都不是武装打扮:丘吉尔穿的是拉链做扣的呢绒夹克装,链扣到顶,小领反伏,把胖丘的脖子绽出“双下巴”,可爱之余又有点滑稽;穿着军便装式样制服的斯大林只拍到“六分脸”,上胡整齐、头发油光,似乎是他的形象品牌特征。两人都是笑容可掬、和蔼可亲,压根儿看不到大战之时两国元首商讨“军机大事”的严肃紧张劲头。这张照片拍于1942年的莫斯科克里姆林宫里。
1942年,丘吉尔主动要求访问苏联,亲赴战云密布的莫斯科与斯大林会唔,为推迟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亲自向斯大林做解释。同时,丘吉尔要去摸清一个底细:如果再推迟开辟欧洲第二战场,苏联承受压力过大,斯大林会不会单独和德国媾和?事关重大,粗心不得,必须亲自跑一趟。
斯大林很快答应,欢迎他去。此时敌人离莫斯科最近处仅50公里,丘吉尔想请斯大林到高加索的阿斯特拉罕会晤。斯大林说,不,你要来就到莫斯科。斯大林是“宁可喜欢真正的敌人,也不喜欢虚假的朋友”的人。丘吉尔要摸斯大林的底,斯大林何尝不在摸丘吉尔的底?丘吉尔顽固,斯大林更强硬。斯大林虽然对丘吉尔一再拖延开辟第二战场很不满,但对他的雄辩口才和固执得很坦率的个性,表现出了少有的尊重。在欢迎宴会上,斯大林向丘吉尔讲了一个故事:萧伯纳访苏时,曾向斯大林建议邀请当时的英国首相苏合·乔治访苏。斯大林说:“为什么要邀请他来?他是干涉我们的头子。”萧伯纳夫人立即纠正说:“不对,是丘吉尔使他误入岐途。”丘吉尔一听,马上向斯大林承认说:“我是干涉最活跃的人物。”说完马上问斯大林:“你已经宽恕我了吗?”斯大林一听笑了:“这一切都已过去,过去的事情应该属于上帝。”两人最后一次会谈结束时,已是深夜了,斯大林破例把丘吉尔请到自己的住所去,两人面对面,一边喝啤酒聊天,一边等着莫洛托夫把公报草稿送来,两人共同审阅、签署。
通过面对面接触,丘吉尔对斯大林钢铁般的意志敬佩之至。当时,苏德战争战线漫长,苏联损失巨大,压力巨大,困难巨大,真正称得上惊涛骇浪、惊心动魄。斯大林却谈笑自如,稳如泰山。丘吉尔心中的那个疑虑消失得无影无踪。
够不够世界级政治家,有没有大局观是一个重要标志。在盟军的反法西斯行动中,丘吉尔经常表现出利己主义倾向,但他对反法西斯同盟这个大局的分量是知道的。1943年德黑兰会议三巨头(丘吉尔、美国总统罗斯福和斯大林)合影等脍炙人口的照片,生动地记录了丘吉尔在几年中,为协调英、美、苏三大国关系无数次来往穿梭,做了大量工作。例如,为了认真做好诺曼底登陆战的准备,斯大林提醒要及早任命一位盟军总司令。斯大林说,只有让一位总司令来负责战役的准备和实施,这样才能搞得好。切忌中途换人。这是经验之谈。在这个问题上,丘吉尔也是顾全大局的。虽然战役是在英国集结和展开,但考虑到一旦战役发起,美军人数将大大超过英军,丘吉尔立即表态,这个总司令应该由美国人来当,英国人可以当地中海方面的司令。于是,罗斯福知人善性,让最善于协调关系的艾森豪威尔出任盟军总司令,全盘负责诺曼底登陆战役的准备和实施。顽固的丘吉尔一旦同意实施这次战役,他也是出了很大力的。丘吉尔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有他一份功劳,使他以反法斯斗士的形象载入了史册。
1965年1月24日,90高龄的丘吉尔在伦敦病逝。路透社报道他逝世的消息中,开宗明义地概括了他的功绩:“温斯顿·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使他的祖国与整个世界团结一致,为自由事业而战。”有110个国家的代表参加了丘吉尔的国葬仪式。
从西敏斯教堂走出来,我满脑子仍然是丘吉尔的形象。深明大义的丘吉尔将永远是英国和英国人民的骄傲,我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