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0|回复: 9

闲侃:关于结构助词“的”和“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5-24 02:16: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记得老早前阅读尼采那本我一直喜欢但一直读不懂的《苏鲁支语录》时,就时不时遇到结构助词“底”字,例如“舞曲(The Dance Song)”中这样的句子:“……我诚然是一座树林,黑暗底树的遥夜……”时就有些纳闷,因为那时还不知道底字实际上是个助词,有这么个用法。当然随后很快就知道了“黑暗底树的遥夜”其实就是“黑暗的树的遥夜”,但译者徐梵澄前辈为什么在同一句子中使用“底”和“的”呢?徐老是一位学界大佬,博学而且严谨,他这么翻译应该有其道理。也就是说,这两个字虽然同义,但很可能存在着一些细微的差别,这个差别到底是什么呢?虽然目前底字作为助词已经很罕见了(但万维博主苏小白同学还在频繁地使用),但总结一下还是有所裨益的。特别,除了苏小白外,万维 BBS 似乎也有人在用底字作助词。昨天带着这个问题顺带考证了一下,下面就是考证结果,并附上一点个人感概。

首先,古汉语/中古汉语虽然也有“的”字,但那时的“的”字却是个形容词/副词一样的实词,不是虚词,而且是个入声字。这个字义现在还在频繁使用,例如“的确良”。和现代汉语的“底/的”对应的字,毫无疑问是“之”,但“之”字书面色彩过浓,于是大约在唐代,和之字发音差不多的底字就在文言色彩没那么浓的作品里出现,作为结构助词取代之字,例如:《抚州曹山元证禅师语录》:祗是丑陋底人。当然现在你去查后来修订的广韵,是看不出 “之” 和 “底” 字发音类似这个结论的,例如这两字以及“的”三字的反切是:
    之:止而切,之小韵;
    底:都礼切,邸小韵;
    的:都历切,的小韵。
但在唐代,之和底的发音是差别不大的,这也是底字在口语化的作品里取代之字的原因。但总的说来,“之”字仍然是主要的结构助词。而“的”字呢,和现在的“的”基本上没关系。宋则是唐的延续,在宋代基本上也是这种情形,例如:

    (南宋)石孝友之惜奴娇:我已多情,更撞著,多情底你。

在现在流行的宋词作品中,偶尔也能见到结构助词“的”,例如大诗人易安的《如梦令·谁伴明窗独坐》:“谁伴明窗独坐,我共影儿俩个。灯尽欲眠时,影也把人抛躲。无那,无那,好个凄凉的我”中就出现了“的”字,但这是个案,而且不少学者认为这是后人修订李清照的作品时为了方便现在的读者而改动了的,原文应该是“好个凄凉底我”。

但这种情形在蒙元时代得以改变:“的”字开始进入文学作品里取代“底”字的作用。因此这条脉络总的说来就是从“之-底-的”的变化/取代的过程。如此这般就到了民国早期的白话文运动。民国时代的学者继承了大清时代学者的严谨,不知出于什么动机(我考证不出),以鲁迅,胡适等为代表的学者试图对“的/底”的用法来个更为细致的规定。因为他们大抵还通晓英文(例如英文中和“的”对应的,包括名词所有格,of,形容词+名词结构,等),所以他们的语法界定肯定也参考了英文。这些规定只能说有个大致的脉络,并无统一的标准(何况现在“底”作为结构助词早就 deprecated 了,基本上名存实亡),总的说来很粗略地大致遵循如下规则:

  a)和英文 of 对应的结构,用底字:King of Sparta -- 斯巴达底国王
  b)名词所有格结构,用的字:King's wife -- 国王的妻子
  c)名词定语,特别是和形容词搭配的名词定语,通常用底,这个规则不是很明显,很多时候也用的字。例如在尼采舞曲中,我们就有这样的翻译:

    divine dances:神圣底跳舞
    ye light-footed ones:轻飘底你们
    ye beautiful dancers:美丽底跳舞者

等。但一个句子里如果需要两个或者多个结构助词呢,例如尼采的 The Dance-song 中就有:a night of dark trees,等。再比如,The beauty of Sparta's wife,这需要如何翻译?这时句子如何表述,就有结构上的差别,例如如果我们用括号去显示这种结构:

    A night of dark trees = A night of (dark trees)
    The beauty of Sparta's wife = The beauty of (Sparta's wife)

如果我们只用的字翻译这两个句子,那么就有:

    A night of dark trees:黑暗的树的遥夜
    The beauty of Sparta's wife :斯巴达的妻子的美貌

“斯巴达的妻子的美貌”大约不会引起误读,因为根据意思,这句话的结构应该是“(斯巴达的妻子)的美貌”,而不是“斯巴达的(妻子的美貌)”,这里这个句子之所以不容易引起误读,是因为句子的意思告诉你应该这么理解,而不是因为句子结构本身告诉你应该这么理解。事实上,如果连用几个的字,对语义模糊的诗句等而言,就可能会引起误读,例如“黑暗的树的遥夜”到底是“黑暗的(树的遥夜)”,还是“(黑暗的树)的遥夜”?英文这方面表达就可能清晰点,因为这里对应的“的”字,英文是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的,对不对。

因此鲁迅通过如下规定底/的的用法,使得表达更加严谨、精确,那就是内层结构的助词用“底”,外层结构的助词用“的”。例如楼上两例,按照鲁迅的规则,就应该表示成:

    A night of dark trees:黑暗底树的遥夜
    The beauty of Sparta's wife :斯巴达底妻子的美貌

这样句子结构的精确性就无需借助括号里。鲁迅、胡适等人也比较严格地遵循这个规则,例如:杂质的化学底性质,无政府主义底社会的组织,等。我草草考察了苏鲁支语录的几章的译文,徐梵澄基本上也遵循了这个规则。

汉语造词能力强,但处理从句时却是力不从心,这和汉语的语法结构有关,例如缺少从句连词 that 等。鲁迅的上述规定,对汉语处理精确表达是有帮助的,只是现在底字作为助词已经被的字完全取代了,鲁迅等引入的这些语法规则,可能因为其繁琐,也就不出意外地被咱们这些败家子悉数遗失在爪洼岛了。一声叹息。

当然,别问我“海底世界”到底是什么意思,呵呵,我不知道。这也许是底字用于结构助词逐步遭到淘汰的原因之一,尽管这可以不成为理由,因为这里的底字如果是结构助词的话,你可以写为“海的世界”。

发表于 2023-5-24 08: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底 是结构助词?领略了,鸟鸟高深莫测哦
 楼主| 发表于 2023-5-24 08:46:53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桔子 发表于 2023-5-24 08:13
底 是结构助词?领略了,鸟鸟高深莫测哦

是的,古汉语中的 底 等于现代汉语中的 的

古汉语中的 的 是个实词。
民国时代 底 作为助词还广泛使用,现在嘛,几乎罕见了,
但现在一些“文人”特别是自视为文人的,文章中还是经常用 底,不用 的。
发表于 2023-5-24 08:54:56 | 显示全部楼层
雪萝赏学了。紫鸟君上午好!
发表于 2023-5-24 09:02:09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一位文学家
 楼主| 发表于 2023-5-24 09: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雪萝 发表于 2023-5-24 08:54
雪萝赏学了。紫鸟君上午好!

雪萝上午好,开心!
 楼主| 发表于 2023-5-24 09: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倒不如说是美食家。
发表于 2023-5-24 09:37:2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紫鸟侃侃而谈,十分引人入胜——底和的,“海底世界”还是“海的世界”^O^
发表于 2023-5-24 10: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紫荆棘鸟 发表于 2023-5-24 09:21
倒不如说是美食家。

兼而有之
发表于 2023-5-24 11:04:4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你介绍这么多的语法知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品读家园论坛 ( 鄂ICP备19005928号 )

GMT+8, 2024-5-18 14:47 , Processed in 0.05859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