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东方林海

林海小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5-8-18 09: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桔子 发表于 2025-8-10 13:34
暑假快结束时,小白兔就快回来了

回来了,小桔子上午好
发表于 2025-8-18 15: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方林海 发表于 2025-8-18 09:18
回来了,小桔子上午好

小白兔下午好,暑假愉快,这几天天天等着你呢
 楼主| 发表于 2025-8-18 15:38:34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桔子 发表于 2025-8-18 15:12
小白兔下午好,暑假愉快,这几天天天等着你呢

桔子下午好
 楼主| 发表于 2025-9-28 08:18:51 | 显示全部楼层
赋的来源及创作

    中国古典文学由诗、词、歌、赋、曲、联、辞共同构成中国庞大的文学库。
  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虽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其影响远不及诗词、散文、小说那样脍炙人口。但在古代,特别在汉唐时诗与赋往往并举连称,从曹丕的“诗赋欲丽”和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可窥端倪。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在汉唐时期,有只作赋而不写诗的文人,却几乎没有只作诗而不写赋的才子。建安以后乃至整个六朝时期,对赋的推崇甚至高于诗。《史记》中称屈原的作品为赋,《汉书》也称屈原等人的作品为赋。后人因推尊《史》、《汉》,所以便把屈原等人作品称为之赋。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其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它是在远承《诗经》赋颂传统,近《楚辞》的基础上,兼收战国纵横之文的铺张恣意之风和先秦诸子作品的相关因素,最后综合而成的一种新文体。它与汉代的诗文一起,成就了汉代文学的灿烂与辉煌。
  赋的来源:“赋”字用为文体的第一人应推司马迁。在汉文帝时“诗”已设立博士,成为经学。在这种背景下,称屈原的作品为诗是极不合适的。但屈原的作品又往往只可诵读而不能歌唱,若用“歌”称也名不正言不顺。于是,司马迁就选择“辞”与“赋”这两个名称。不过,他还是倾向于把屈原的作品以“辞”来命名,这是由于屈原的作品富于文采之故。而把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作品称为“赋”。真 正把自己作品称为赋的作家第一人是司马相如。而后,到西汉末年,文人们就常以“赋”名篇自己的作品了。 “赋”的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片》。最初的诗词曲都能歌唱,而赋却不能歌唱,只能朗诵。它外形似散文,内部又有诗的韵律,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
  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在两者之间,赋又更近于诗体。从汉至唐初这段时期,赋近于诗而远于文,从主题上看,楚辞体作品主题较为单一,多为“悲士不遇”。而其形式也比较固定,都是仿效屈原作品体式,象屈原那样书写自己的不幸与愁思。 屈原的《招魂》全篇的铺张夸饰,对汉大赋的影响不言而喻。赋自诞生之日便 带有浓厚的文人气息,这就是受楚辞影响极深的原因。骚体赋,多采用楚辞的“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也常继用了楚辞的“引类譬喻” 手法。
  赋与诗的盘根错节,互相影响从“赋”字的形成就已开始。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更出现了诗、赋合流的现象。但诗与赋必竟是两种文体,一般来说,诗大多为情而造文,而赋却常常为文而造情。诗以抒发情感为重,赋则以叙事状物为主。清人刘熙载说:“赋别于诗者,诗辞情少而声情多,赋声情少而辞情多。”
  汉赋的体式,即骚体赋、四言诗体赋和散体赋(或称大赋)。从赋的结构、语言方面看,散体、七体、设论体、及唐代文体赋又都比较接近于散文,有的完全可归于散文的范畴。赋的似诗似文的特征,与现代文学中的散文诗有些相像。
  赋的特点:
    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
    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
    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经历长期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压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
  骈文受赋的影响很大,骈比起于东汉,成熟于南北朝。在文章中广泛用赋的骈比形式,是汉代文人的常习。以至于有些以赋名篇的文章都被人视作骈文。象南朝刘宋的鲍照的《芜城赋》、谢惠连的《雪赋》及谢庄的《月赋》等。
  诗和赋的区别:赋,是由楚辞衍化出来的,也继承了《诗经》讽刺的传统。关于诗和赋的区别,晋代文学家陆机在《文赋》里曾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也就是说,诗是用来抒发主观感情的,要写得华丽而细腻;赋是用来描绘客观事物的,要写得爽朗而通畅。陆机是晋代人,他的话说出了晋代以前的诗和赋的主要特点,但不能作机械的理解,诗也要描写事物,赋也有抒发感情的成分,特别是到南北朝时代抒情小赋发达起来,赋从内容到形式都起了变化。
    诗经的表现手法之一
  赋比兴是诗经的主要三种表现手法,赋是铺陈排比的意思,相当于现在的排比修辞方法。
    汉赋四大家:
  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被后世誉为汉赋四大家。
    赋,古代文体名,起源于战国,形成于汉代,是由楚辞衍化而来的,也继承了《诗经》讽刺的传统。本意指诵说,如《汉书·艺文志》“不歌而诵谓之赋。”《毛诗序》把“赋”作为《诗经》“六义”之一,解作铺的意思,指铺陈言志的手法。战国后期赵人荀卿《赋篇》,最早以“赋”名篇,“赋”开始被用作文体的名称。汉人把屈原、宋玉的辞和荀卿的赋统称为辞赋,看到了两者的密切关系,并把屈原看作辞赋之祖。汉初,逐渐形成一种特定的体制。它继承《楚辞》形式上一些特点,讲究文采、韵律和节奏,又吸收了战国纵横家铺张的手法,内容上着力“体物”,也注意到“写志”,即通过摹写事物来抒发情志。此外,趋于散文化,经常使用排比、对偶的整齐句法,既自由又谨严,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赋体的流变大体经历了从屈原、宋玉的骚赋,到贾谊、枚乘、司马相如代表的汉赋,魏晋南北朝流行骈赋和琴赋 ,唐代盛行科举考试专用的律赋,唐宋时代趋向散文化的文赋各个阶段。
特征。作为一种新的文体,赋在表现手法上铺张直陈,描绘细腻,文采华丽。它多以设辞问答的形式展开。在句式上,韵散相间,排比对偶。赋不拘字数,以四言、六言为主,并且多夹杂散文句式。赋的用韵,有的是句句押韵,有的隔句压韵,有的还不押韵,比较自由。由于赋的篇幅较长,往往要换韵,换韵一般是与内容段落相一致的
    1.汉赋阶段:
    贾谊:《吊屈原赋》淮南小山:《招隐士》枚乘:《七发》《柳赋》《梁王菟园赋》
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长门赋》《美人赋》扬雄:《甘泉赋》《河东赋》《猎赋》《长杨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归田赋》王褒:《洞箫赋》 刘向:《九叹》 刘歆:《遂初赋》 班彪:《北征赋》
    另: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
    2.骈赋阶段:
    曹丕:《感物赋》《愁霖赋》《登城赋》《悼夭赋》《感离赋》曹植:《白鹤赋》《蝉赋》《鹞雀赋》《愁霖赋》《节游赋》《游观赋》《离思赋》《静思赋》《释思赋》《归思赋》《幽思赋》《闲居赋》《闵志赋》《洛阳赋》《洛神赋》应玚:《闵骥赋》《愁霖赋》祢衡:《鹦鹉赋》王粲:《登楼赋》《槐树赋》嵇康:《琴赋》向秀:《思旧赋》陆机:《叹逝赋》《悯思赋》《大暮赋》《感丘赋》江淹:《恨赋》《别赋》张华:《鹪鹩赋》谢灵运:《山居赋》沈约:《郊居赋》鲍照:《舞鹤赋》《芜城赋》谢庄:《月赋》庾信:《枯树赋》《哀江南赋》
    3.律赋阶段:史上曾出现过这样一个阶段,因没有很好的代表作传世,无范文。尽管这样,律赋依然被承认其价值,可能是因为该体在写作上较其他体严格许多的原因,很少有人对此下笔。
    4.文赋阶段:陆机:《文赋》杜牧:《阿房宫赋》欧阳修:《秋声赋》苏轼:《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汉赋是怎样的形式?汉赋是平民化的文学产品,它主要描写的是平民的生活经典和行为规范。
    骈赋是怎样的形式?骈赋的要求相对比较高,骈赋特点,除了押韵、换韵、多用四六字句、文前常有序等一般形式以外,是篇幅长,多写京邑园林,尽力铺陈,堆砌生僻名物和形容词语,常是由假设的二人问答引起。
    律赋是怎样的形式?律赋,也称辞赋。赋体的一类。“律”是指格律,指作赋必须遵守的对仗、声韵的限制。唐代进士科举考试命题作赋,除须遵守俳赋对仗声律要求外,还限定了表示立意要求的韵脚字,一般为四言两句八字,即限八韵。宋代试赋沿袭唐制。 后世便通称这类限制立意和韵脚的命题赋为“律赋”。南朝俳赋的对仗、声韵有一定讲究。律赋最终没有形成完整的格律,尽管这样,律赋在赋中的写作要求依然是最高,也是最难的,没有相当的古词功底,很难下笔,弄不好就弄巧成拙。
    文赋是怎样的形式?文赋,也是比较常见的赋,为什么常见?因为它较之于其他体,要求相对宽。文赋作为赋体的一类。“文”指古文。即相对骈文而言的用古文写的赋,也即相对俳赋而言的不拘骈偶的赋。文赋的结构、古文语言所写作的韵文。作为赋的一类变体,文赋是唐宋古文运动的产物。在宋朝时曾被写正赋的人强烈批评,后因该体的自由度比较大,写的人很多,批评声逐渐消失,而独立成为一体一派。
发表于 2025-9-28 12:06:41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白兔中午好,来小白兔的小屋学习📑
 楼主| 发表于 2025-9-28 16: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桔子 发表于 2025-9-28 12:06
小白兔中午好,来小白兔的小屋学习📑

桔子下午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品读家园论坛 ( 鄂ICP备19005928号 )

GMT+8, 2025-10-30 13:34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5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