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754|回复: 19

【学习资料 转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3-16 14:23: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诗词(初级学习版)

怎样写古诗词

怎样作古诗词,是一个既简单又不太简单的问题,笔者在本文中只针对古诗词的结构进行解说,希望广大爱好古典诗歌的朋友能从中获益。

诗体
关于诗歌的种类,问题是相当复杂的,这里只是根据王力先生〈诗词格律〉书中说法简要讲讲。
古代诗歌按格律分,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风或古诗;近体诗又称今体诗,近体诗以外的古典诗歌通称古体诗。律诗只能押平韵,古诗则还可以押仄韵。
古代诗歌以字数分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一般诗集都分为五言诗,七言诗。这是古典诗歌的基本结构,为什么要这样分,因为这和古诗的“节奏”有关,至于古诗节奏是什么,会在以后的章节中讲到。
古风按字数分为五古、七古。律诗也可分为五律和七律。律诗中也有长篇,称为排律。除了五言、七言之外,古诗还有杂言体。杂言指长短句杂在一起,比如李白的〈蜀道难〉就是杂言。杂言诗歌一般不另立一类,而只归入七古。甚至篇中完全没有七字句,只要是长短句,也就归入七古。这是习惯上的分法,没有什么理论根据。
古代诗歌还有一种绝句,过去把绝句算为律诗,但根据北师大的王力教授和楮斌杰教授的说法,作为五言四句体的绝句,应该比律诗的起源更早,所以绝句单独算一类,既包括古绝也包括律绝。为什么叫绝句,明吴呐〈文章辩体〉引〈诗法源流〉说:“绝句者,截句也。”也就是说绝句是把诗歌的开头、结尾或者中间部分截取后的诗。但是,绝句的本质是一种五言或七言四句诗体。


 楼主| 发表于 2023-3-16 14:25:24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律诗
而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产生与初唐,一般认为他们的开创者是初唐人沈诠期和宋之问。为什么律诗比较难做却会不可避免的出现呢?这是因为此前古代中国的诗歌,从〈诗经〉到乐府诗歌都是合乐的,有音乐伴奏。但后来诗歌逐渐脱离音乐,这样它只能依靠自身解决音乐中的节奏和抑扬顿挫之美,这也就只能靠汉语本身的声调变化来解决了,这是律诗出现最根本的原因。律诗的发展有两源,一是对仗的盛行,二是声调的发展。正常情况下,做好律诗肯定就可以做好古诗,所以,写古典诗歌都先丛律诗开始。
由于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很多讲究。由于格律很严,所以称为律诗。律诗的特点,按照前人分析,有六大要素:
1 整:每句字数整齐,或五言,或七言。
2、俪:要求在诗歌中使用骈俪,即使用对仗。
3叶:指奇偶两句的平、仄是依次相对的。
4、韵:指古诗只能押平声韵。
5、谐:是指全篇的平仄有较严格的规定。
6、度:指全篇文字是一定的。
实际上,律诗最重要的,按照王力先生和启功先生的说法,只有四个关键:
1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律诗每两句称为一联,其开头两句称为首联,中间两句称为颔联,下面两句称为颈联,最后一句又称尾联。
2只能押平声韵。
3每句的平仄,包括句与句的平仄,都有严格的规定。
4 每篇必须有对仗,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必须对仗。
 楼主| 发表于 2023-3-16 14:30: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韵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用韵也叫“押韵”。诗词中所谓“韵”,大致等于汉语拼音中的韵母。学过拼音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拼音包括声母和韵母两大类。比如“公”字,拼音为“gong”,其中“g”是声母,而“ong”是韵母,押韵也就是押韵母相同的字。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习惯上叫“韵脚”。
押韵的目的是为保持诗歌声律的谐和。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回环之美。
律诗的韵
古人写律诗,是严格依照韵书来压韵的。例如清代人一般查阅《诗韵集成》、《诗韵合壁》等韵书。过去所指“诗韵”就是指这个来说的。
通行的诗韵共有108韵,因为是南宋江北平水人刘渊所撰写的《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将过去韵书加以合并简化后列出107韵,所以这些诗韵也称“平水韵”。后世略有增加至108韵。
“平水韵”包括平声三十韵,上声二十九韵,去声三十韵,入声十七韵。律诗只能押平声韵,由于平声韵目多,又被分为上平声十五韵、下平声十五韵。这等于说平声上卷,平声下卷,没有别的意思。
韵有宽有窄,字数多的叫宽韵,字数少的叫窄韵。

前面提到古人押韵是依照韵书的。这种韵书,在唐代和口语还是基本一致,依照韵书押韵也是比较合理。至宋以后,语音变化较大,再照韵书押韵,声律反而不见得谐和,因此,今人写古诗,不一定非要依照韵书压韵。

就律诗而言,现在不但首句可用邻韵,就是其他的韵脚用邻韵,只要属于平声,也是可以的。

 楼主| 发表于 2023-3-16 14:36:06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四声、平仄、对仗
四声,指汉语中的四种声调。声调,由汉语的语音高低、升降、长短构成。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因素。现在的普通话,就包含阴平声(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高),阳平声(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一个低升调或低平调),去声(一个高降调)
古汉语中也有四声,但与今天略有不同:
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阳平
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部分变为去声
去声:这个声调没有多大变化
入声:这是个发音短促的声调。也是与今天差别最大的声调。在普通话以及大部分地方方言中,平声分化为阴平与阳平而调,入声则分化归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调之中。但是,现在江、浙、闽、粤、桂等地区方言还保留有入声。
四声和韵的关系比较密切,,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作诗词时,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
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下面说说平仄。
平仄
律诗起于南北朝,当时有部分诗人认为作诗必须四声协和,却造成词句越用越窄,不能达意的后果。通过隋唐人的总结,认为把四声分为平声和不平声两大类,这里的不平声,就是仄声。在诗歌中,如果平仄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就能使音调多样化,不至于单调。这里的平声,就是古汉语中的平声,而仄声包括了上声、去声和入声。
平仄在诗词中怎样交错呢,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1平仄在本句中是交错的。
2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例如:毛主席《长征》诗第五、六两句
第五句:“金沙水拍云崖暖”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
第六句:“大渡桥横铁索寒。”的平仄是仄仄|平平|仄仄|
金沙(平平)后面跟水拍(仄仄),这就是本句中的交替。金沙(平平)对大渡(仄仄),水拍(仄仄)对桥横(平平)就是对句中的对立。
如何辨别平仄:如果方言中有入声的(譬如说江浙人、山西人、湖南人、华南人),那么问题容易解决。其他地方的人主要在于辨别入声字有难处,一般的,可以查字典或韵书解决。
对仗
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这是“对仗”术语的来历。
对偶,就是把同类的概念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她的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例如“抗美援朝”,“抗美”和“援朝”形成对偶。一般讲对偶,指的是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
实际上,名词还可以分为若干类,同类名词相对被认为是工整的对偶,简称工对。
律诗的对仗有自己的规则,就是
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
2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
此外,对联(对子)是从律诗中演化出来的,所以也要适合上述的平仄和对仗标准。


 楼主| 发表于 2023-3-16 14:37:46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律诗的平仄
律诗的平仄规则,一直应用到后代的词曲,也是词曲的基础,我们讲诗词的格律,主要是讲平仄。
(一) 五律的平仄,只有四个类型,而这四个类型可以构成两联。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由这两联的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五律的四种平仄格式,其实只有两种基本格式,其余两种不过是在基本格式基础上梢有变化罢了。
1、仄起第一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括弧字表示可平可仄,下同。)
例: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事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胜,平声,读如升,簪字有zan\zen两读,这里押侵韵,读zen)
仄起第二式: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例:从军行·扬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2、平起第一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例: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鱼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平起第二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例:答白刑部闻新蝉·刘禹锡
蝉声未发前,已自感流年。
一入凄凉耳,如闻断续弦。
晴清依露叶,晚急畏霞天。
何事秋卿咏,逢时亦悄然。


古代汉语中分为平、上、去、入四声,而现代汉语则由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构成,因此从古代到现代语音变化可概括为八个字:平分阴阳,入派三声(入声合入到平、上、去三声中)。即我们现在说的普通话里已经没有入声(但是有些方言里还保留有部分入声)。古人作诗讲究平仄,如果以现代汉语来看,阴平、阳平属于平声,上声、去声属于仄声,现在普通话里不存在的入声也属于仄声。这样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即现代汉语中的阴平、阳平中的一些字,虽然在今天看属于平声,但是如果它们是由古代汉语中的入声转化来的,那么在古代就应该归入仄声,而非平声。

 楼主| 发表于 2023-3-16 14:39: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的表列出了一些常用字,它们今读阴平、阳平,但在中古时期却是入声字。同时需要补充的是,鼻音韵尾(nng)的平声字在这里查不到,就是说不必再从表中查找,可直接认为是平声。
      B:八捌,拔跋魃,白,薄雹,逼,荸,瘪鳖憋蹩,别,亳孛勃渤脖钹舶伯铂魄(落魄)柏(柏林)泊箔博搏踣拨剥;
  C:擦,插锸,察,拆,吃,出,戳,撮;
  D:答搭,达鞑耷褡妲怛靼,纛,得德,滴,迪的籴镝嫡狄逖荻涤敌笛,跌,谍蝶牒喋蹀碟迭叠垤,督,毒笃独髑读犊黩渎椟,咄掇,度(揣度)铎夺;
  E:额;
 
  F:发,罚乏伐筏阀,佛,缚(缚药),服伏袱弗拂福幅蝠;
  G:割胳格咯骼阁搁疙鸽革鬲隔[木鬲]膈嗝,刮聒,郭,国蝈虢;
  H:哈,蛤(蛤蟆),喝,合盒盍曷涸翮核劾鹘纥,黑嘿,忽惚,滑猾,豁,活;
  J:疾迹积激击唧缉绩,及汲极级圾急蒺嫉辑集给藉籍脊鲫棘即姞殛亟戢,夹浃,铗颊,截桀杰竭碣揭捷睫婕洁颉结拮鲒接节疖劫孑,掬鞠,菊桔局跼,绝掘崛倔撅厥橛镢蹶蕨獗决诀抉角(角色)桷觉谲爵噱攫;
  K:嗑瞌颏壳咳,哭窟;
  L:拉邋;
  P:拍,劈,撇,泼,扑,仆璞瀑;
  Q:七染漆戚,掐,曲,缺阙;
  S:塞,杀刹铩煞,勺芍杓,舌折,失湿虱,十拾石食蚀实什识,叔,孰熟塾赎淑秫,刷,说,俗,缩;
  T:踏(踏实)塌遢,踢剔,贴帖,突凸秃,托脱;
  W:挖,屋;
  X:膝昔惜吸息熄媳析淅晰悉锡夕汐,习席袭隰檄,侠狭峡匣狎辖瞎黠,挟叶(叶韵)胁协歇蝎,薛,学穴削;
  Y:鸭押,一壹揖,约曰;
  Z:杂匝鉔,凿,则责帻箦泽择,贼,炸(油炸)铡闸轧(轧钢)扎札,摘,宅翟,着(着急),蛰螫折哲蜇摺辄辙,只(一只)织汁,直值植殖侄执职踯,粥,轴妯,逐烛竹筑竺,卓桌捉拙,琢啄灼酌茁浊斫濯

 楼主| 发表于 2023-3-16 14:41:35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上引自

是介绍楹联知识的网页,其中部分摘自余德泉的《对联通》一书。我手头有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的附录中的《中古常用入声字今读阴平、阳平字表》,可惜本人不会五笔,打这些字出来恐怕难度太大,只好大致引用了一下。下面以诗为例略加解释。

上联  1  白日依山尽, |  | |
         2  黄河入海流。― | |

下联  3  欲穷千里目, | |  |

        4  更上一层楼。 |  |  |

我们先根据上表标出这首诗的平仄。对于第一句来说,“白”字读阳平,因此需要我们的特殊注意,上表中有出现,说明在古代“白”读入声,此处应标仄声。“依”、“山”读阴平,但是上表中没有出现,因此仍然标平声。“日”和“尽”不属于阴平、阳平,因此不必查表,直接标仄声就可以了。其实对于以鼻音做韵尾的“山”来说,也不必查表,可直接认为是平声。其余三句同理。

下面是我所要讲的重点之处了,第一点提到的平仄,指每句的第二、四两字,其余字则没有这些限制。第三点请看括号中说明。此处还是主要以这首五言诗为例,对于七言诗来说,以下几点就是指每句的二、四、六三字而言了。

第一、从每句中来看,平仄是相间的;从每联中看,平仄是相反的,上联后句与下联前句平仄相同。前者就是说“日”与“山”,“河”与“海”,“穷”与“里”,“上”与“层”,平仄要交错,不能相同。后者是说上联中前句“日”和“山”与后句“河”和“海”平仄正好相反,下联也是如此,而上联后句(诗的第二句)中的“河”和“海”与下联前句(诗的第三句)中的“穷”和“里”平仄则相同。

第二、每句句末不能出现连续的三个平声。这一点也可说成五言仄起平收句、七言平起平收句倒数第三字非仄不可。如

更上一层楼  | |  |  -         正确

更上三层楼  |  | ― ― ―    错误

轻舟已过万重山   | |  |   正确

轻舟已过千重山   | | 错误

第三、五言诗中的平起平收句(第二字为平,末字为平),七言诗中的仄起平收句(第二字为仄,末字为平)中第一、三或第一、三、五字中必须有一个平声,否则就是“孤平”。如

黄河入海流 | |    正确
万里武昌一日还   | |  |   |  | 错误

大河入海流  |   | |    错误

千里江陵一日还   | |  | 正确

万里江陵一日还   |  | |  | 正确


 楼主| 发表于 2023-3-16 14:43: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再补充新的内容:
1、古代有的字有多个读音,如“探”既可读成现在的去声,也可读成阴平;“玩”可读成阳平和去声;“看”可读成去声和阴平。
2、现代轻声之类古读本调,如“着”、“了”、“过”。
3、变调之类按本调处理,如“野火烧不尽”中“不”应读成去声而不是按变调读成阳平。
下面介绍一种特殊的规则——变格(也叫拗-救)
第一、句中的拗救。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 | |
“无为在歧路”中平仄不符合前面介绍的规则,但是属于一种常见的变格,即用第三个字的仄声补救第四个字的平声(差不多相当于这样一看就把“歧”当成仄声了)
同样的还有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其中需要注意的是“看”要读成阴平而不是去声。(不懂的罚看前面的内容)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 ――| |
“千载琵琶作胡语”中第二、四、六三字也不符合规则,但也是常用变格,这回用第五个字“作”(仄声)来补救。
第二、出句拗,对句救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 | |  ――― |

第一句第四字“不”用下一句第三字“吹”补救。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 | |  |  |   | |―― |
第一句第六字“万”用下一句第五字“无”补救。
变格因为唐代许多诗人都用,因此就成了正确用法了,而且这样用还会显得专业^_^


 楼主| 发表于 2023-3-16 14:44:23 | 显示全部楼层
近体诗常识补充(定义、押韵、对仗)

一、关于近体诗的定义

古体诗:唐代以后指区别于近体诗的一种诗体。这种诗体形成于汉魏六朝,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种形式,句数没有限制,各句的字数也可以不齐,平仄和用韵都比较自由。也叫古诗或古风。

近体诗: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区别于古体诗),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比较严格的规定。

律诗: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以八句为定格,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

排律:律诗的一种,又叫长律。就律诗定格加以铺排延长,故名。每首至少十句,有多至两百句以上者。分五言-七言。除句数外,其他方面与律诗相同。

绝句:也叫“截句”、“断句”。狭义的“绝句”指近体诗的一种,每首四句,分五言、七言两类。

广义的“绝句”包括“古绝”和“律绝”,前者属于古体诗的范畴,后者属于近体诗的范畴。

二、近体诗的押韵

1、押平声韵

2、句尾押韵,偶句押韵,首句可押韵也可不押韵(首句最后一字如果押韵就为平声,不押韵就为仄声,三、五、七句最后一字为仄)。
3、一韵到底,不能换韵。
4、不出韵(这指的是“平水韵”,有兴趣的请参考王力《古代汉语》,第四册,附录二,“诗韵常用字表”,清代周兆基《佩文诗韵释要》。)

 楼主| 发表于 2023-3-16 14:48: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近体诗的对仗
七言律诗和五、七言排律,除首联、尾联以外,各联都要求对仗;五、七言绝句(律绝),可对可不对。
关于近体诗对仗问题,下面讨论几个较为特殊的情况。
(一)流水对
又叫“串对”——上下联相串成对,表示承接、条件、因果等关系,。这种对仗顺势而下,有如流水,故名。例如: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二)借对
1.利用多义的现象构成对仗——多义之字,在句中用的本是甲义,但同时借用其乙义来与另一字相对。例如:
酒中堪累月,身外即浮云。(杜审言《秋夜宴临津郑明府宅》)
“月”字,从句义上看,应是“年月”的“月”,这里又借用为“日月”的“月”与“云”相对。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曲江》)
“寻常”是“通常”之意,这里又借用“八尺为寻,倍寻为常”之义,与“七十”相对。
2.借音构成对仗。例如:
事直皇天在,归迟白发生。( 刘长卿《新安奉送穆谕德》)
“皇”字,用的是“皇天”的“皇”,又借为“黄”,与“白”相对。
山入白楼沙苑暮,潮生沧海野塘春。(元稹《寄乐天》)

“沧”字,用的是“沧海”的“沧”,又借为“苍”,与“白”相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品读家园论坛 ( 鄂ICP备19005928号 )

GMT+8, 2024-4-28 02:10 , Processed in 0.06347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