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辑
描述世界
亚细亚史鉴
越南的变幻
我正行走在越南河内大街上。这座城市一年四季气候温暖,终年树木常青、鲜花盛开、风光秀丽,有“万花春城”之称。如今在灿烂的阳光下,更具有美的质感,河内又是越南主要的旅游城市,名胜古迹居全国之首。那些明暗交错的古迹建筑显得深具内涵,仿佛具有一种古朴的美在骚动。著名的胡志明墓、巴亭广场、胡志明饭店、西湖、独柱寺等都在阳光下凝重而明亮,富有生机地闪耀着灵动的、难以触摸的灵魂。
1965年8月到1966年2月,我曾作为新闻干事随高炮63支队609 团人越,支援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国战争。中国与越南是友好邻邦,两国人民有着长期的传统友谊。在越南抗法、抗美战争期间,中国就无偿提供了价值200亿美元的援助,并有数千名中国军人血洒他乡。其中就有609团的团长程玉山、政委李万安、参谋长黄锡森等团级干部。越南人民为援越部队的烈士,修造了许多“世代知恩”烈士墓,以示纪念。
谁会想到,越南后来竟然会与中国交恶?!百思不得其解的我,曾一头钻进图书馆去翻查和研究当时的有关报道,如今,又借着到越南旅游的机会,来寻求这个现在已经无需要也无必要得到的答案。
我来到巴亭广场,把这个广场同北京天安门广场或莫斯科红场相媲美,会“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马亭广场是越南的政治中心,越共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多设在广场附近,“越南变幻”之风就是从这里刮起的。
1975年,越南实现全国统一后,迅速走上了地区霸权主义的道路,重生建立印支联邦的企图,在加紧控制老挝的同时,策划并实施了入侵柬埔寨的行动。在此过程中,越南对中国以往的巨大援助和作出的重大牺牲,不仅不图回报,反而将中国视为其推行地区霸权主义的严重障碍,必欲去之而后快。为此,越南当局掀起了一股反华排华的浊流,残酷迫害和大量驱赶在越华侨。
中越有陆地边界1300公里,它由清朝政府和法国政府于1885年至1887年签约划定,并会勘立碑,是为定界。在过去的相当长时期内,中越的这条边界线都是和平安宁的。但是,从1974年起,越南当局就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地制造边界纠纷,蚕食中国领土,进行武装挑衅。据不完全统计,这类事件,1974年121起,1975 年439 起,1976 年 986起,1977 年752 起,1978 年1100多起。此外,越南还公然对中国西沙群岛、南沙群岛提出领土要求,并派兵侵占了中国南沙群岛的南子岛、沙岛、鸿麻岛、景宏岛、南威岛、安波岛沙洲等6个岛屿。
1978年夏天,越共四届四中全会把中国列为“最直接、最危险的敌人”、“新的作战对象”。7月8日,越军总政治局颁发的文件规定,要对中国采取“进攻战略”、“出其不意地、主动地”在边界线以内及以外“袭击敌人”。为此,越军对中国边境地区的武装挑衅和人侵活动日益频繁,规模越搞越大,危害越来越严重。在这一年里,越南武装人员共计打死打伤中国边境军民300余人。
1979年1月至2月中旬,越军在中越边境全线加紧进行作战准备,大搞军事演习,频繁调动部队,宣布进入一级战备状态,并声称准备同“新的作战对象”打一场大规模战争,要决一死战。
中国政府对越南当局的反华,在较长一段时间内,采取了忍让克制的态度,希望通过和平协商的外交途径,解决两国之间的争端,并为此作出了真诚的努力。就是在中越关系急剧恶化,越军肆无忌禅地侵犯边界、开枪开炮的情况下,中国仍持相当克制的态度,中央军委还多次命令广西、云南边防部队不主动惹事,对越军的挑衅行为,不对骂,不对打,不开枪动武。
可是,越南当局把中国的克制忍让视为软弱可欺,把中国政府的规劝和警告当耳边风,进一步加剧中越边境的军事挑衅活动,加重边界地区的紧张局势。1979年2月8日至12日,越军连续5天侵犯中国9个县所辖的边境地区30次,打死打伤中国边民和边防战士34人,并猛烈袭击中国境内的火车、工厂、学校和农田,致使工厂停工,学校停课,耕地停种,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乃至生命财产都受到了严重威胁。他们纷纷要求中国边防部队回击越南侵略者,恢复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全。
1979年2月中旬,中国政府和中央军委作出了自卫反击的决定,命令广西、云南边防部队,对侵犯中国边境的越军予以还击,并对其进行有限规模的反击。
1979年2月17日凌晨,广西、云南边防部队在边境全线,对侵犯中国边境的越军进行自卫还击,中越边界战争爆发。在历时17天的战斗中,中国边防部队攻占了越南高平、凉山、黄连山、莱州4个省的 21个县(市)和广宁、河宣两省的部分地区,共歼越南5万余人,其中俘虏2173人。缴获各种火炮916门,各种枪、火箭筒16062支(挺具)、汽车236台。击毁越军大批火炮、汽车和一部分坦克、装甲车。在战斗中,中国边防部队的伤亡也在万人以上,被俘 200多人,损失坦克数十辆。
在完成上述战斗后,中国政府宣布,自1979年3月5日起,中国边防部队开始全部撤回中国境内。遵此,中国边防部队于3月5日全部停止攻击,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地回撤。至此,中越边境地区的大规模战斗结束。
遐想中,我不觉来到巴亭广场中间的胡志明主席墓。这座墓由前苏联专家设计,其建筑风格是列宁墓与越南民族风格的揉合。墓的北边是主席府。这是根据胡志明故居建筑式样修建的,这里是胡志明主席革命生涯和革命业绩的重要展示地。参观胡志明主席墓和故居,我更加真切地了解胡志明谦逊、简朴的一生,更加记住胡志明当年的一句名言:“越中情谊深,同志加兄弟。”但就更加无法理解“越南变幻”的原因了。
从胡志明主席府出来,回到巴亭广场大街,看到众多的摩托车速度快慢不一在行驶,成为一大景观。据报载,越南有摩托车1000万辆,几乎全是从日本走私过来的。尤其是到了晚上,华灯初上的时候,滚滚的摩托车洪流在街头上呼啸而过,成为一道特殊的风景。越南经济不发达因而交通也受影响,再加上城市的面积不大,公共汽车发展不起来,的士更是受经济制约极少见,摩托车自然就成为生活工作的主要的交通工具,久之也成为了一种时尚。
越南政府于 1996年开始实行革新开放。仅在旅游业上就加强了许多文化特色,景点文化是旅游业共有的东西,他们用这些特性推广了民族文化,增强了整个民族的凝聚力,也加强了与周边各地的友谊。比如,水上木偶、斗鸡、越南歌舞表演都极具民族特色,包括服装、道具、音乐甚至舞台布置都体现了越南传统文化美仑美奂的一面。我想,河内也有可能因此而逐渐提升为国际性城市的。
看来这就是越南一个让我希望在里面不慌不忙地慢慢走下去的地方。我走马观花看到的只是一种表面生活,越南一定还有它纵横交错的内在-生活不论是历史、还是在现实。
本组散文曾分篇刊于《大潮》2003年第1期,《广东旅游》1999年第1期、第4期,《书屋》2004年第7期
|